111學年健康促進學校電子報-第五期
  • 臺東縣舉辦幼童潔牙跨縣市線上觀摩競賽活動

     為推廣學童正確口腔保健知識和潔牙方法,並加強校園口腔保健之重視,形成校園潔牙風氣,112年度臺東縣政府教育處與臺東縣牙醫師公會於今年五月舉辦幼兒園與國小組學童跨縣市線上潔牙觀摩競賽活動,鼓勵縣內幼兒園與跨縣市學童組隊參賽,可由幼兒園所及國小組隊參加團體組,亦可由家長與幼童共同組隊報名親子組,期望藉由本次活動提高家長對幼兒口腔健康的重視,參賽親子組隊伍亦可獲頒「親子同樂獎」以表揚積極投入活動的家長及幼童。

     本次潔牙觀摩競賽活動於臺東縣寶桑國小未來教室辦理,邀請專家委員蒞臨指導,各參賽隊伍發揮其創意與用心,展現潔牙技巧與實際操作。本次競賽活動寓教於樂,讓孩童與家長在準備比賽的過程中更認識潔牙的技巧與衛教知識,進而落實在生活中,達到向下扎根的效果,期望未來能夠提升孩童的口腔衛生,降低齲齒率,亦增進家長的口腔清潔知能,陪伴孩童在成長的過程中能夠擁有一口漂亮的好牙!
    01
    臺東縣小鯨魚非營利幼兒園競賽剪影
    03
    宜蘭縣公正附幼線上參與競賽剪影
    02
    臺東縣綠島附幼日常潔牙剪影
    04
    基隆市成功國小線上參與競賽剪影
  • 校園心聲音- 你,聽見了嗎

    臺大醫學院護理學系所教授、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
    吳佳儀 撰

     學生有1/3的時間在校園中渡過,不僅是課程上的學習,身心適應與社會發展皆與校園環境、家庭結構、人際關係互動等因素有關,這些影響因素牽動著學生的身心健康議題。從教育部111年「校園心理健康促進與自殺防治手冊」的以下引述中,我們知道各個學制的親師生三個對象在心理健康與恆定上面臨不同的挑戰:
    小A,五年級女生,父母離異後開始鬱鬱寡歡、無法融入同儕且時常哭泣,隔代教養的她無法找到合適的支持來源,情緒就這樣每況愈下。
    小B,國三男生,對成績自我要求高,在校與人競爭性強,且父母也以成績為一切的目標,缺乏休閒娛樂及放鬆技巧,時常失眠且感到焦慮不安。
    小C,高二女生,非常努力去維持成績和排名,但兩年來成績節節退步,在學校遭到同學霸凌,逐步失去生活動力,從壓力變成覺得生活好累…
    小D,大二男生,患重度憂鬱症2-3年,已停藥1年並未就醫。近三週因最愛的奶奶過世且剛分手,時常想到就感覺傷痛、情緒低落,欲找同學一起跳樓結束生命,退出全班LINE群,於兩週前上課時有跳樓念頭。

     據WHO統計,全球10-19歲青少年約有1/7患有精神疾病,佔全球疾病負擔該年齡組的13%,心理健康狀況是青少年疾病和殘疾的主要原因,而自殺更是15-19歲青少年的第四大死因(WHO, 2021)。在臺灣,15-24歲青少年自殺是十大死因第二位,衛生福利部2017-2019年「自殺通報系統」資料指出: 0-17 歲因自我傷害被通報之人次從 1381 人增加到 3390 人,增幅為145%,而 18-24 歲之通報人次則從 3932 人增加到 5938 人,增幅為51%;而因自殺死亡的15-24歲青少年人數亦逐漸攀升中(衛生福利部,2021)。然而,大多數青少年不會主動求助於專業服務,其求助行為多有被動消極、不遵從或易受到家庭影響而無法完整接受專業治療等特質。根據109學年度健康促進學校計畫之學生健康行為問卷-心理健康素養調查,全國國小、國中、高中生在心理健康知識率、心理健康正向態度率,多數子項目皆隨著學生年齡增長而有所增加,然而在心理健康自我效能率、健康生活品質指標、正向心理健康指標方面,隨著學生年齡增加卻有下降的趨勢(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2021);各級學校推動心理健康促進相關課程之比例亦相對少見。在12年國民教育連貫發展下,臺灣於2019頒布「108課綱」,此課綱頒布九項核心素養項目,其中「身心素養與自我精進」、「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運用符號與溝通表達」、「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都需要情緒教育為基礎。所謂「情緒教育」是協助孩子能夠敏感與覺察自己當下的情緒,了解有此情緒的原因,讓孩子能在自己所處環境中隨時感覺、覺察與體驗情緒。然而如何在學制課程發展上強化年輕族群的心理健康教育,仍是一大挑戰。

     此外,學生受限於各學制教學發展重點不一致且仍偏重於學業表現,可能導致學生感覺不被了解、壓力感受增加、情緒管理失衡、選擇自傷/自殺逃避等行為,這些學生的行為反應更直接挑戰校園師生及家庭的因應方式以及校園處理策略。自殺或自傷行為的發生都是一個歷程,從一個學生出現自殺想法、計畫、自我傷害(或自殺)行為、再到重複自殺,若能早期評估其自殺風險性(suicidality),便是阻卻自殺行為風險、降低情緒困擾的契機。

     臺灣自1995年成立全國自殺防治中心,防治策略分為三個層面來擬定方案,分別為指標性(indicated) 、選擇性(selective) 與全面性 (universal)策略。在政府相關單位、民間團體及社會大眾的努力下,我國的自殺率逐年下降,並於2010年首度退出國人十大死因之列。然而,2020年15-24歲青少年自殺死亡率來到過去20年以來的相對高點,每年有兩百多位15-24歲青少年自殺身亡、數以萬計的校園學生企圖自傷或自殺。縱使死亡人數不及中壯年的一半,其影響卻是橫跨校園、家庭與社會各界,造成難以抹滅的影響的。欲扭轉此危機,從上到下(top-down)及從下到上(bottom-up)心理健康問題的偵測與處置,會受到橫向資源連結的幫助而提升學生保護機制。因此,樂見校園從領導者對自殺防治議題的認識與投入,開始改變現今青少年自殺與精神疾病問題的高風險局勢;值得一提的是,台南市在衛生局促成下,與教育局合辦校長知能研習營(「台南市校園心理健康危機應變研討會」),此為國內先驅,讓近200位高中以下校長一起針對自殺防治議題有所關注及討論可行策略,未來可持續媒合與追蹤校園防治作為,與校長支持下營造更優質的心理健康促進環境。

     本人於2022年協助台灣自殺防治學會及教育部,於委辦計畫下完成「校園心理健康促進與自殺防治手冊」之編輯,更自2023年起從台灣大學承辦宣導計畫,舉辦多場線上線下工作坊及巡迴展推廣手冊及正確知能,希望能在校園、家長、與學生三方形成防護網;在校園層面不僅僅只在於維持學生本身的心理健康,而是應整合校內、外的資源,結合學生、教師、家長、相關工作者…等所有人員的參與,聽見青少年心的聲音,並從心理健康識能的提升做起,增進所有人的辨識、因應與求助能力,創造出支持性的校園氛圍,主動辨識學生的照護需求,以建構出心理健康友善校園,陪伴學生一路的學習與成長。

    (本文參考教育部學生事務及特殊教育司網站「校園心理健康促進與自殺防治手冊」內容,敬請參閱https://reurl.cc/4Q0RZD)
     

     
    01
    臺南市校園心理健康危機應變研討會合影
  • 健康安全城市 北市推「護眼護照」守護孩子靈魂之窗

     臺北市致力提升學童身心健康,歷年以多種創新和全面的方法結合各項資源推動學校健康促進,強化學童健康認知、態度及行為技能;積極辦理教師與行政人員增能工作坊共享教學資源;橫向連結各政府部門、民間團體及各級學校,整合產官學社資源整合,榮獲教育部核定110學年度健康促進學校優等縣市,獲得亮眼佳績。

     臺北市在「健康安全城市」的主軸下,積極守護孩童的視力健康,自102年起,首創國小1-6年級學童「護眼護照」及「護眼卡」,補助學童每年一次專業視力檢查。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指出,「年紀越小近視,就越容易成為高度近視者」,兒童與青少年近視若無醫療控制,度數將快速增加,若及早接受眼科醫療介入,對於近視的控制可達50%以上。學校師長是協助推動視力保健已及預防的關鍵之一,111學年度健康校園主播獲選佳作之臺北市銘傳國小鼓勵家長善加利用「護眼護照」,並於朝會時間頒發「視力全勤獎」肯定連續三年定期進行視力檢查的學生,以及「視力楷模獎」表揚近視度數低於100度的學生,藉此鼓勵全校學生視力保健的重要性。

     依臺北市衛生局109年學童專業視力檢查結果顯示,在已近視學童中,約6成係因「護眼護照」及「護眼卡」補助之視力檢查發現罹患近視,透過及早發現、及早進行視力矯正與落實近視預防策略。尤其近兩年受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影響,各級學校及幼兒園改採居家線上學習,長時間用眼之外,戶外活動的頻率減少更失去了視力健康的保護因子。在現今疫情趨緩之際,臺北市政府教育局與衛生局攜手邀請親子建立良好的生活型態,包括減少近距離用眼、莫以3C產品作為安撫幼兒的物品、多帶孩子到戶外活動,鼓勵家長陪伴孩子遠離惡視力的威脅。

     未來臺北市將增加辦理全市型健康促進活動,邀請社區居民、家長及孩童共同參與,從學校拓展至家庭與社區,共同守護孩子的健康。
    01
    臺北市112年護眼護照
    03
    臺北市銘傳國小推廣護眼護照
    05
    護眼學習單
    02
    臺北市112年護眼卡
    04
    臺北市銘傳國小表揚連續三年定期視力檢查的優秀學生
  • 國教署推「Line食安通報小尖兵」 強化食安通報即時性

    【國教署新聞稿】

     為讓學童吃得更健康更營養,教育部在2014年建置「校園食材登錄平臺」,推動各級學校午餐食材管理電子化,落實午餐食材履歷追蹤與食安問題溯源。112年新增「Line食安通報小尖兵」,以強化食安通報即時性,增進學校午餐的品質與安全,讓學童吃得更健康更營養。

     國教署說明,現行食安通報查詢,主要藉由食安新聞事件搜尋及跨部會提供抽驗結果,以關鍵字,例如:食材名稱、供應商名稱等,透過學校於「教育部校園食材登錄平臺」公開的菜色及食材內容進行比對查詢,再以E-mail方式通知疑似使用問題食材的學校。而為讓食安通報流程更快速便捷,國教署今年新增「Line食安通報小尖兵」,藉由學校與地方主管機關Line帳號的綁定,學校可直接在Line上回報是否使用問題食材,並上傳相關佐證資料及輸入後續處置方式。地方主管機關除可透過Line即時接收學校通報外,也可以一鍵查詢尚未回報的學校清單,確實掌握食安通報案件的回報情形,有效縮短E-mail或電話回報流程。

     國教署表示,為確保校園食品安全,持續落實跨部會中央每年聯合稽查、縣市輔導訪視抽查學校餐飲衛生及團膳廠商、學校落實每週查核、餐飲業者每日檢查之校園食品安全衛生三級管理機制。讓每位學生吃得營養、安全且健康的長大,是辦理學校午餐的使命。除「Line食安通報小尖兵」的建置外,並將持續進行跨部會的溝通及平臺功能的優化,強化食品安全防護、簡化學校午餐行政流程,從原產地到餐桌,一路用最嚴格的標準把關,讓孩子吃的開心、家長安心。
    01
    「Line食安通報小尖兵」
    帳號綁定畫面
    03
    「Line食安通報小尖兵」
    食安通知與回報示意圖
    02
    「Line食安通報小尖兵」
    帳號綁定表單填寫畫面
  • 專任助理 簡于心
    研究生 應昀庭

    節錄自Teaching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in health education: application in school and community settings, by Connolly, 2022, First Edition, SHAPE America.

      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SEL)是一個理解與管理情緒、設定與實現目標、感受與展現出對他人的同理心、建立與維持正向關係以及做出負責任決定的過程。(CASEL, 2019)
    SEL能力與美國國家健康教育標準(National Health Education Standards, NHES)的標準1以及技能表現之指標保持一致,並成為評量與指標的一部分(見圖 1.1)。表1.2比較NHES標準和SEL能力之間的相似性,使策劃者更容易將 SEL 能力與NHES標準維持一致。
    雖然以技能為基礎的教學和社會情緒學習是很好的組合,但在教師培訓以及實施方式方面存在差異(預計於下一期電子報揭示)。

     
    01
    圖1.1 CASEL框架
    表1.2 NHES與CASEL能力之對照
     
    以技能為基礎的健康教育
    (美國國家健康教育標準, NHES, 2007)
    社會情緒學習
    (美國學業與社會情緒學習組織, CASEL, 2020)
    標準2
    學生分析家庭、同儕、文化、媒體、科技和其他因素對健康行為的影響


     
    自我覺察
    能精準地理解情緒、想法和價值觀以及它們如何影響行為的能力。
    • 識別情緒
    • 精準的自我洞察力
    • 了解優勢與長處
    • 自信
    • 自我效能
    標準3
    學生展現獲取有效資訊以及產品和服務的能力以增強健康。
    社會覺察
    對來自不同背景和文化的人有換位思考和同理的能力。
    理解社會和道德規範,以及識別家庭、學校與社區資源和支持的能力。
    • 換位思考/觀點取替
    • 同理心
    • 欣賞多樣性
    • 尊重他人
    標準5
    學生展現運用做決定的技能來增強健康。
    負責任的決策
    根據道德標準、安全考量和社會規範對個人行為和社會互動做出有建設性選擇的能力。
    能夠對各種行為的後果做出現實的評估,並考慮自己和他人的福祉。
    • 辨識問題
    • 分析情况
    • 解决問題
    • 評估
    • 反思
    • 道德責任
    標準7
    學生展現實踐增強健康行為的能力並避免或減少健康風險。
    標準6
    學生展現使用設定目標技巧以增強健康的能力。
    自我管理
    在不同情境下成功調節情緒、想法和行為的能力,例如:管理壓力、控制衝動和自我激勵
    設定並努力實現個人和學業目標的能力。
    • 衝動控制
    • 壓力管理
    • 自律
    • 自我激勵
    • 目標設定
    • 組織能力
    標準4
    學生展現運用人際溝通技巧來增強健康並避免或減少健康風險。
    標準8
    學生展現倡議個人、家庭和社區健康的能力。
    人際技巧
    清楚的溝通表達、傾聽、與他人合作、抵抗不適當的社會壓力、積極協商衝突以及在需要時尋求協助或提供協助的能力。
    • 溝通
    • 社會參與
    • 建立關係
    • 團隊合作
    參考文獻
    Joint Committee on National Health Education Standards. (2007). National Health Education Standards, Second Edition. SHAPE America.
    CASEL. (2019). What’s is SEL? Retrieved from CASEL https://casel.org/what-is-sel/
    CASEL. (2020). CASEL competencies. Retrieved from CASEL https://casel.org/wp-content/uploads/2019/12/CASEL-Competencies.pdf
    Connolly. (2022). Teaching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in health education: application in school and community settings, First Edition. SHAPE America.

    CASEL 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Competencies

    SEL is th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and meaning emotions, setting and achieving goals, feeling and demonstrating empathy for others, building and maintaining positive relationships and making responsible decisions. (CASEL, 2019)

    The SEL competencies are aligned with standard 1 and skills performance indicators and become a part of assessment and instruction (see Figure 1.1). Table 1.2 demonstrates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standards and competencies, making it easier for the planner to align the SEL competency to the standard.

    Although skills-based instruction and 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are a great pair,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eacher training and how they are implemented.
    01
    Figure 1.1 The CASEL framework.
    Table 1.2 The alignment of NHES and CASEL Competencies
    Skills-Based Health Education
    (NHES, 2007)
    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CASEL, 2020)
    Standard 2
    Students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peers, culture, media, technology, and other factors on health behaviors.
    Self-Awareness
    The ability to accurately recognize emotions, thoughts, and values and how they influence behavior.
    • Identifying emotions
    • Accurate self-perception
    • Recognizing strengths
    • Self-confidence
    • Self-efficacy
    Standard 3
    Students demonstrate and ability to access valid information and products and service to enhance health.
    Social-Awareness
    The ability to take perspective and empathize with people from diverse backgrounds and culture.
    The ability to understand social and ethical norms and to recognize family, school, and community resources and supports.
    • Perspective taking
    • Empathy
    • Appreciating diversity
    • Respect for others
    Standard 5
    Students demonstrate the ability to use decision-making skills to enhance health.
    Responsible Decision Making
    The ability to make constructive choices about personal behavior and social interactions based on ethical standards, safety concerns, and social norms.
    The ability to make a realistic evaluation of consequences of various actions as well as a consideration of the well-being of self and others.
    • Identifying problems
    • Analyzing situations
    • Solving problems
    • Evaluating
    • Reflecting
    • Ethical responsibility
    Standard 7
    Students demonstrate the ability to practice health-enhancing behaviors and avoid or reduce health risks.
    Standard 6
    Students demonstrate the ability to use goal-setting skills to enhance health.
    Self-Management
    The ability to successfully regulate emotions, thoughts and behaviors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such as: managing stress, controlling impulses, and self-motivation.
    The ability to set and work toward personal academic goals.
    • Impulse control
    • Stress management
    • Self-discipline
    • Self-motivation
    • Goal setting
    • Organizational skills
    Standard 4
    Students demonstrate the ability to us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kills to enhance health and avoid or reduce health risks.
    Standard 8
    Students demonstrate the ability to advocate for personal, family, and community health.
     
    Relationship skills
    The ability to communicate clearly, listen, cooperate with others, resist inappropriate social pressure, negotiate conflict constructively, and seek and offer help when needed.
    • Communication
    • Social engagement
    • Relationship building
    • Team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