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學年健康促進學校電子報-第二期
  • 撰稿者:廖冠甯專任助理、張鳳琴副教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承辦教育部國民及學年教育署(以下簡稱國教署)105學年度健康促進學校輔導計畫」,於105117日及1051124日分別在臺北及高雄舉辦「中央輔導委員與教育局處共識會議」,與會來賓包括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葉信村專門委員、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蔡佳玲科員、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林莉茹組長、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曾伯昌科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郭鍾隆副院長、台灣健康促進學校協會紀雪雲理事長等蒞臨參與。本次「中央輔導委員與教育局處共識會議」共計有213人參與

    本次共識會議先由健康促進學校輔導計畫團隊報告105年度健康促進學校計畫推動重點包括由計畫主持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張鳳琴教授報告「105學年度健康促進學校輔導計畫」簡介,說明本年度推動重點,包括持續強化實證導向及應用「社區組織間行動結盟(Community Coalition Action Theory)」及「家長參與(Parent Engagement)」等策略模式推動。另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廖邕教授與國立交通大學牛玉珍教授報告結合家庭社區結盟策略之健康促進學校模式推動,與分享分析104學年度行動研究獲獎學校家長參與策略案例。並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張晏蓉教授及積穗國中龍芝寧主任分享家長參與生活技能教育在各健康議題教學及健康促進學校推動的應用等。
     
      

    圖一、北區中央輔導委員與縣市教育局處共識會議    圖二、南區中央輔導委員與縣市教育局處共識會議

    會中也邀請健康促進學校各健康議題計畫主持人報告與學者專家報告學校推動策略,包括健康促進學校視力保健主持人吳佩昌醫師與牛玉珍教授報告學童視力保健策略,強調近視是疾病且是不可逆的,目標包括學童不近視、延後發生近視的年齡、降低視力不良率,並提出「兒少近視病 控度來防盲 戶外防近視 3010眠安康」等策略。健康促進學校口腔保健計畫主持人高雄醫學大學黃曉靈教授報告窩溝封填補助服務及釐清潔牙迷思,並提出「塗氟填溝有保障 潔牙少糖好口腔」等策略。健康促進學校健康體位主持人臺北醫學大學謝榮鴻教授分享學童健康體位策略,說明校園飲品及點心範疇外,提出「85210(睡滿八小時,天天五蔬果,四電少於二,活力210天天運動30分鐘,喝足白開水)」等策略。健康促進學校菸檳防制計畫主持人亞洲大學黃雅文教授報告學校與家長如何合作推動菸害與檳榔防制策略,並提出「329三緘其口不吸菸,不吸二手三手菸,九陽神功來拒菸,健康久久久」、「檳榔子不加添加物,本身就是致癌物」等口號。另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董貞吟教授報告學校執行全民健保教學重點及介紹健康存摺等服務,提出「珍惜健保資源」等策略張鳳琴教授報告學校推動正確用藥策略與正確用藥五大核心能力,並提出「藥品分三級、用藥看標示」等策略。健康促進學校性教育計畫主持人輔仁大學鄭其嘉教授報告學校性教育(含愛滋病防治)策略與釐清「性教育」核心價值,並提出「全人性教育 愛己尊重人」等策略

    為強化中央輔導委員協助縣市教育局()健康促進學校計畫的推動會議中邀請中央輔導委員與縣市教育局處討論健康促進學校推動重點、策略與成效,並討論未來推動目標。本學年度討論重點包括:「如何強化健康促進學校家庭社區結盟策略」以及「縣市教育局()和中央輔導委員擬訂確縣市輔導機制與時程」,中央輔導委員與各縣市共同討論,各縣市也分享未來推動重點,如宜蘭縣教育處與衛生局合作辦理「宜蘭GO幸福健康袋著走」、結合牙醫師公會辦理6歲以下幼童到園塗氟服務、結合眼科醫師及衛生局辦理幼稚園大班學童散瞳檢查等高雄市教育局處提出每年鼓勵學校推動「健康促進嘉年華」擴大健康促進推動範圍,增加社區的參與度、建立學生健康照護系統,讓家長更了解孩子健康情形,提供改善策略等。屏東縣「以親子合作,激盪拒菸檳的方式,產生桌遊形式的課程設計」等。

    105學年度健康促進學校中央輔導委員與縣市教育局處共識會議相關文件及簡報檔,已建置在「健康促進學校網站」,歡迎全國各級學校教師參考使用。(http://hpshome.hphe.ntnu.edu.tw/Document/Document.aspx?mtype=1&type=206)
     
    圖三、北區共識會議縣市討論                                      圖四、南區共識會議縣市討論                    

     


     

  • 結合社區與家長推展「全人發展」的性健康促進學校
    撰稿者:高松景
     

                                                                         臺灣性教育學會理事長
                                                                         臺北市立大理高中校長
     
                                                                         國立臺灣大學、臺灣師範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性教育是一種「愛的教育」,係在教導「健康的親密關係」;性教育也是一種「品格教育」,其教導重點不應只是「性知識」,而是在與性有關的「價值」,以及實踐價值所需要的「能力」。面對國內愛滋病疫情逐年增加,感染族群年輕化趨勢,15-24歲是增幅最大的問題,從104年開始教育部將「性教育」列為國高中校園健康促進學校必選議題。「性教育」(Sex education)最早是在1912年,由國際衛生會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ygiene)所倡導,作為預防少女懷孕、性病與性侵害的主要策略。經歷百年來性教育重要的演進如下:

    (一)對性的概念從「性」(Sex)到「全人的性」(Sexuality

    對性的探索最初局限在性的生理層面,後經更多領域投入對性的探索,於1970年因對「性」有更多層面的瞭解,包含生理層面(慾望)、心理層面(愛情)、社會層面(婚姻)及心靈層面(人性)等四個層面,因此,創造「全人的性」(Sexuality)這個完整概念來取代偏重生理層面的Sex

    (二)性教育的目標從消極的預防到積極的性健康促進

    受到第二次公共衛生革命倡導健康促進(Health promotion)的思潮影響,1990年學校性教育的目標已由過去偏重懷孕、感染性病等負面行為之預防,而轉為追求較正面的「性健康促進」(sexual health promotion)。所謂「性健康促進」:不只強調避免過早發生性行為及採取安全的性行為,還應強調以提昇自尊與學習「真愛」為基礎,去尊重自己和別人;有能力與異性做情感表達與溝通;能接受有性衝動是自然的事,且能在現實情況的考量下,依據自己所建立的正確性價值觀及性態度,以及學會擁有表現性健康行為所需的「生活技巧」,進而發展及維持有意義的兩性關係及將來成為好的父母。

    (三)性教育課程演變,從「知識」灌輸到「全人」的發展

    不同時期的性教育課程,反映不同對「性」的理解與設計觀點。性教育課程發展是經由不斷的對話、評價與反思,其演變歷程可歸納為五代:

    1)第一代課程「資訊不足模式」(Information Deficit,1975

    2)第二代課程「情意教學模式」(Affection education, 1980)(3)第三代課程「禁慾的性教育」(Abstinence Only,1988

    4)第四代課程「完整的性教育」(Comprehensive,1990

    5)第五代課程「全人性教育」(holistic sexuality education ,2010)

    「全人性教育」係於2010年由世界衛生組織歐洲區域辦事處(WHO Regional Office for Europe)和德國聯邦健康教育中心(Federal Centre for Health Education)聯合制定《歐洲性教育標準》。該標準倡導一種新的性教育實施方式,可增進學生的「全人發展」(holistic development其主張(1「性」(sexuality)是人類發展成為人之所以為人的必要特徵,是人類一種積極的人體潛能;2全人發展下的「性」sexuality,應該是包含身體層面(慾望)、心理層面(愛情)、社會層面(婚姻)及心靈層面(人性)等四個層面,而非只是身體層面的性(sex);(3)「全人性教育」採取「完整的個人」與「統整的方式」來解讀性教育,把性看作是貫穿人一生(出生到死亡)的終身教育,即孩子自出生起就要接受性教育

        學校如何落實「全人性教育」的理念,並達成「性健康促進」的積極目標?1990年開始倡導以「場地」為健康行為支持環境來推展「健康促進」被提出來,其中以「學校」為場地即為「健康促進學校」;而透過健康促進學校來達成「性健康促進」的性教育目標,就簡稱為「性健康促進學校」。

        學校本位「全人發展」的性健康促進學校模式(圖1.),可作為學校推展性健康促進學校的架構。該模式圖主要是有三圈,第一圈及第二圈是性健康促進學校模式的工作目標,第一圈是以「愛」為核心價值,強調愛別人之前要先肯定自己存在價值,建立根本「自尊」,並學習去「愛人」;第二圈是實踐價值所需要的「技能」,此部份可分為三類:人與自己的技能、人與人的技能及人與事的技能,共有15項生活技能(life skills);第三圈是達成目標的策略與做法,也就是推展健康促進學校的六項工作策略與作法。

  • 撰稿人:桃園市政府教育局賴世芬營養師

      身為營養師的我原本只會辦理午餐管理業務,卻在95年間懵懂踏入健康促進學校這個完全陌生的領域,暮然回首迄今原來也已經不務正業長達十年之久了!當年的啟蒙老師是本市現任大成國中蔡校長,他原任體健課長,猶記他在全縣健促研習時以「救救我們的孩子」為聳動標題,將學生健康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及比較、、探討健康問題、提出未來隱憂,進而推動分區研討、創新活動及教學課程融入等,他總是登高一呼欲喚醒教職員共同重視學童健康問題,也親上火線面對學校基層人員所提出的困境,我親身感受到行政長官支持力量的重要性,並且讓在場人員都能認同健康是與每個人都是息息相關的!   

        本市推動健康促進學校多年,依照各級學校及學年度之需求分別成立中心學校、議題重點學校及種子學校等,並成立各健康議題校際聯盟。每學年期初即成立學校衛生委員會,聘請各公共衛生、醫療單位及相關領域等專家學者為市內健康促進學校把脈;展開健康促進學校系列活動,如:計畫撰寫工作坊、增能研習、藝文競賽、教案徵選、輔導訪視等,協助各校依需求編撰規定之健康議題、計畫審查、計畫執行增能共識營、成果考評、成果展示等。並以年度進行各行政區之學生健檢資料分析,逐一檢核檢查結果及執行成效,作為下一學年度健康促進學校欲努力及修正之方向。

        學校肩負教育責任,為養成學生良好的健康行為,本市積極推動視力保健、口腔衛生、健康體位、菸害防制、正確用藥教育、性教育、全民健保教育等衛生保健教育宣導,例如:貝式刷牙法、正確使用牙線牙刷、餐後及睡前潔牙、望遠凝視、輕鬆遠眺、3010護眼措施、4電少於二、均衡飲食、健康體適能、天天五蔬果、多喝白開水、睡飽8小時等。希望學生在寒暑假期間也應該培養良好的健康生活型態,每天使用電腦、手機、看電視、玩電動的時間都要少於2小時,用眼30分鐘要休息10分鐘,多到戶外運動等。  

        因時代環境變遷、科技日新月異,電腦、電視、手機等3C產品發達造成用眼過度、久坐少動,且多數人飲食習慣轉為外食型態,眾多不良的生活型態造成學生近視、齲齒及飲食不均而肥胖或消瘦,而家庭是影響個人行為最重要的場所,所以家長的衛生觀念與行為,亦為學生健康發展的重要推手。

      本市從民國97年起於各級學校全面推動「健康促進學校」,曾榮獲教育部頒發第一屆健康促進學校績優縣市磐石獎、並榮獲教育部核定為100104學年度「健康促進學校績優縣市」,深得各界一致好評及肯定。本市推動健康促進學校數年間能獲得各界讚賞,並能連續五年榮獲健康促進學校績優縣市之最高榮譽,除了基層學校教職員生共同積極配合及努力推動,還要歸功本市優秀的在地輔導團校長群支持及參與、專業的衛教專家學者們熱情指導等,並且有良好的社區結盟給予強大支持,尤其與衛生局、法務部、藥師公會、藥劑生公會、西藥商公會、博愛獅子會等民間團體所共同舉辦的「神農小學堂」,創全國之先例,宣導並建立市內學童及家長正確的用藥觀念以及正確用藥五大核心能力之推廣,並藉由藥師到校服務,讓學校能與社區用藥諮詢站結合。還有全國首創的「健康促進學校年度成果陳列室」,於大有國小設置年度成果陳列室並定期辦理年度成果展,以靜態方式展示學校推動之豐碩成果,歡迎各縣市及各級學校進行參訪及經驗交流。

        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大業,學校教育更肩負著學生學習成長與生活教育的任務,培養兒童正確飲食習慣及生活教育的養成是學校教育的最大重點。桃園市為提供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健康優質的學習環境,全面性的推動健康促進學校,更結合社區、家長、老師、學生共同參與打造,以引導學生及教職員工自發及自主性進行「健康自主管理」,並配合深入且生活化的教育宣導,營造健康校園,期培養青春、健康、有活力的下一代,讓桃園市莘莘學子健康快樂長大。
        
    圖一、市長親臨神農小學堂知識趣味競賽            圖二、視力保健校群參訪活動

  •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一、認識萊姆病

    萊姆病是伯氏疏螺旋體所引起的人畜共通傳染病,是經由被感染的蜱(俗稱壁蝨)所叮咬而感染,並不會直接由人傳染給人。包括人類、鼠類、狗、貓、牛、馬及鹿等哺乳類動物,都可能得到萊姆病。近年來臺灣的病例都是在國外罹病後,在臺灣被檢驗出來的境外移入個案。

    二、傳播方式

    萊姆病不會直接由人傳染給人。在自然界中,蜱主要寄生在野外的鼠類身上,人類是因為被感染的蜱叮咬而感染致病。

    三、潛伏期

    被感染蜱叮咬後332 天(平均710天),會出現遊走性紅斑。

    四、發病症狀

    頭痛、發燒、淋巴腺腫大、肌肉疼痛、喉嚨痛、頸部僵硬、遊走性紅斑,病程進展到後期會出現神經根發炎。

    五、預防方法:

    (一)個人保護措施:至戶外活動或工作時,宜穿著淺色長袖衣褲、手套及長靴等保護性衣物,以避免被具傳染性的蜱附著叮咬。

    (二)在萊姆病高風險地區活動時,於衣物及皮膚裸露部位塗抹衛生福利部核可之蚊蟲忌避劑 / 防蚊藥劑(含化學成份DEET)。

    (三)活動結束後應檢查全身是否遭硬蜱叮咬或附著,並儘快沐浴及換洗全部衣物。若發現遭硬蜱叮咬,應儘速用鑷子夾住蜱的口器,小心地、輕輕地將蜱摘除,避免其口器斷裂殘留於體內,並用肥皂沖洗叮咬處,可降低感染的機會。

    (四)注意周圍環境,請勿接觸鼠類、不明來源的寵物或野生動物,以避免被動物身上帶有的蜱蟲叮咬。

    六、就醫資訊

    如果出現遊走性紅斑等疑似萊姆病的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史,或有無出入草叢相關環境的暴露史。

  • 摘要

    背景:孩童肥胖的高盛行率,特別發生於少數民族的青年階段。 本文的目的是以質性研究方式評估家長及教職員對孩童健康及體重的觀點,藉以協助學校制定青少年肥胖預防計畫。

    方法9位西班牙裔家長分別參與3個焦點團體,每個焦點團體各三位家長,教職員參與1個焦點團體。所有會議進行數位錄音及逐字記錄,使用NVivo,兩個獨立編碼表對記錄進行評分以識別主題,第三個編碼表解決編碼方案的共性及差異。

    結果:家長與教職員對於提供營養教育及體能活動的參與責任歸屬有不同的觀點,家長認為學校應教導孩童健康的營養、在自助餐廳提供指南,並提供結構化的體能活動。相反地,教職員指出,家長對於確保孩童獲得充足營養及體能活動的責任主要在於家長。

    討論:儘管有不同的觀點,教師與教職員皆同意需要加強努力於以學校為基礎的肥胖防制,強調家長與教師合作以促進健康的校園及家庭環境。

     

    School-Based Health Promotion Intervention: Parent and School Staff Perspectives

    ANNA M. PATINO-FERNANDEZ, JENNIFER HERNANDEZ,

    MS MANUELA VILLA, ALAN DELAMATER

     

    BACKGROUND: The prevalence of childhood obesity is high, particularly among minority youth. The objective of this article

    was to evaluate parent and school staff perspectives of childhood health and weight qualitatively to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a

    school-based obesity prevention program for minority youth.

    METHODS: Hispanic parents (N=9) of first graders participated in 1 of 3 focus groups, consisting of 3 parents each. School

    staff (N=7) participated in 1 focus group. All sessions were digitally recorded and transcribed verbatim. Using NVivo, 2

    independent coders rated the transcriptions to identify themes and a third coder addressed commonalities and discrepancies in

    the coding schemes.

    RESULTS: Parents and school staff have conflicting views over whose responsibility it is to provide nutritional education and

    participation in physical activity (PA). Parents felt the school should teach children about healthy nutrition, provide guidance in

    the cafeteria, and offer more structured PA in school. In contrast, school staff noted that parents have the primary responsibility

    of ensuring children get adequate nutrition and PA.

    CONCLUSIONS: Despite contrasting views, parents and staff agreed with the need for comprehensive school-based obesity

    prevention efforts emphasizing parent and teacher collaboration to promote healthy school and home environments.

    Keywords: pediatric obesity; prevention; focus group; school ba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