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年健康促進學校電子報-第六期
  • 性教育成果觀摩會


    撰稿者:
    鄭其嘉教授、張瑞文計畫助理

        台灣性教育學會承辦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104年度校園性教育(含愛滋病防治)實施計畫」,於105420日於輔仁大學醫學院國璽樓MD227國際會議廳舉辦「104年度校園性教育(含愛滋病防治)全國成果觀摩會」,當天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黃子騰署長、學生事務及校園安全組陳慧玲科長以及謝明擧教官等多位長官蒞臨參與(見圖一、圖二)。

     
              圖一、國教署長官蒞臨指導        圖二、國教署長官與眾輔導教授合影

        本年度計畫選取了四都(臺北市、新北市、臺中市、臺南市)作為辦理以健康促進學校模式推動校園性教育的示範縣市,每都成立一所中心學校以及四所種子學校,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後,大家齊聚ㄧ堂,邀請全國各縣市政府教育局()以及衛生局()相關業務承辦人及各縣市國中小以及高中職學校代表齊聚ㄧ堂,由示範縣市展示推動成效並彼此觀摩、學習,相互交流。
        為強化我們推動性教育的核心理念,我們製作了標語「全人性教育,愛己尊重人」的貼紙(見圖三),所有與會人員都貼上此貼紙,成為活動的識別標誌。現場還有用氣球做的一對男女娃娃(見圖四),可愛的模樣,相當吸睛,尤其手捧鮮花與愛心權杖,更是倡導全人性教育的主旨「愛護自己、尊重他人」的形象。觀摩會結束後,位在活動會場旁的輔大學生輔導中心還跟大會要了這兩個娃娃擺在中心門口,期望捧著花束與愛心的良善意象,能夠溫暖學生。

     
             圖三、標語貼紙                   圖四、氣球娃娃歡迎大家

        觀摩會當天與會人員相當踴躍,坐滿了會場(見圖五)。首先由新北市中心學校積穗國中管樂團五位好手在指導老師朱珈慧的帶領下演奏開場音樂,在低沉隆重的樂聲中揭開了觀摩會的序幕。而開幕影片是由臺中市中心學校西苑高中所帶來的創意隊呼比賽冠軍「愛滋防治隊呼」,充滿青春活力與創意的隊呼,更為觀摩會注入了一股活力!(見圖六)

          
    圖五、與會者眾多,認真欣賞、學習成果   六、臺中西苑高中創意隊呼非常亮眼

        上午的活動包括四都的教育局以及中心學校報告推動理念、策略、成效、成果與省思。分享的學校包括臺北市龍門國中、新北市積穗國中、臺中市西苑高中與臺南市大灣高中。臺北市中心學校龍門國中(見圖七)與新北市中心學校積穗國中深耕校園性教育超過十年,更發展有學校本位的性教育課程,其活潑的課程與校園活動,包括如「爸媽冏很大」兩代親子性福會談、關懷愛滋校園送愛創意膠帶義賣、親子共學暑假作業等,讓與會聽眾印象深刻。中午休息時間,臺南種子學校海佃國小張組長跟本人分享他的震撼,觀摩兩所優質模範生學校深耕性教育的努力後,心中非常感動,也興起了仿效的雄心。
       下午活動則由輔大公衛系二年級五位學生的「性教育健康操」來開場(見圖八),這五位學生這學期修習我在公衛系開設的「性教育」課程,他們配合活潑的音樂,精心設計了簡單的伸展動作,每個動作還搭配性教育中有關自我保護的解釋,非常幽默有創意。舒展筋骨讓下午的精神跟上午一樣振奮!

        
    圖七、臺北市龍門國中「兩代親子性福會談」 圖八、性騷擾防治健康操帶動下午活力

        接著是各示範種子學校的分享,各校都有很出色的成果,礙於時間有限,各市推派各兩所種子學校在觀摩會上進行分享。分享的學校包括臺北市大理高中、濱江國小、新北市新北高工、大觀國中、臺中市豐原國中、東光國小以及臺南市臺南高商、海佃國小。臺北市大理高中完整地做了需求評估並嘗試整合各科中性教育相關課程,搭配行動研究得到突出的成效;臺南市海佃國小有非常豐富且完整的一到六年級性教育課程,一方面由學校三位老師合作開發性教育教案並進行教學,二方面也引進社區關心性教育的機構單位,合作進行一整套的性教育課程。下午的最後一場活動是性教育優良教案模組競賽中,各組獲得特優的三位得獎人的報告分享,此時觀摩會雖然已 經接近尾聲,但得獎人精采、充滿教學熱情的報告,卻為觀摩會帶來另外一波高潮,一直到結束,會場仍幾乎滿座,大家意猶未盡。高中職組特優的劉青雯老師指出,她非常的享受教學與設計教案,她的教學內容都取材於學生日常生活,且永遠依時代更迭持續變化,令人非常感動(見圖九)。國小組特優的卓家意老師設計了一份國小三年級的性教育課程,回答了學生有關「我從哪裡來」的疑惑,他透過觀察模型、小組討論、訪談家長、蒐集照片與出生紀念物等方式,讓學生在活潑有趣,充滿愛與互動的教學活動中,不但學習性教育知識,也學習感謝媽媽懷孕的辛苦,充分體現性教育是一種愛的教育與品格教育。

     
      
    圖九、高中職組特優教案分享            圖十、新北市積穗國中豐碩成果

        另外,現場還有示範縣市各校的成果海報展(如圖十、十一),為了鼓勵與會者觀賞海報以及提升趣味性,現場有人氣海報票選活動,在中午時間,展示學校要向瀏覽海報者解說,瀏覽者手中有三張「按讚貼紙」,可以挑選各自認為最優的三張,將貼紙貼在該校的圖形板上。最後,大會選出最多貼紙的前三名,頒發人氣海報獎-大福箱。這個活動相當有趣,所有與會人員參觀海報相當踴躍、認真,也透過這個機會向各地優秀的學校取經。最後得獎的是新北市積穗國中、臺南市海佃國小及臺南市大灣高中,他們各自的努力以及精彩的報告與介紹,加上豐碩的成果展示,讓他們實至名歸抱回大獎,恭喜他們!

     
      圖十一、與會者認真欣賞示範學校成果海報展示,並且貼上肯定的「按讚貼紙」


    表一 全國性教育(含愛滋病防治)優良教學模組競賽:特優、優等、優良得主

    104年度校園性教育(含愛滋病防治)實施計畫」

    全國性教育(含愛滋病防治)優良教學模組競賽得獎名單

     

    獎項

    獲獎單位及參賽人員

    國小組

    特優(1名)

    1.臺北市濱江國小:卓家意主任

      臺北市濱江國小:劉怡真教師

      臺北市忠孝國小:湯家綾組長  (跨校參賽)

    優等(2名)

    1.桃園市成功國小:張孟珂教師、李釗慈教師

      桃園市幸福國小:楊進忠教師(跨校參賽)

    2.臺北市士林國小:鄭富美教師

    優良(3名)

    1.新竹縣信勢國小:盧美云教師

      新竹市載熙國小:彭玫瑄教師

    2.屏東縣育英國小:黃啟晉教師、邱姵橙護理師

    3.臺中市東光國小:陳映諠組長、李宛純教師、陳怡君教師

    國中組

    特優(1名)

    1.新北市積穗國中:龍芝寧主任、張惠華教師

    優等(2名)

    1.新竹市三民國中:陳琬菁教師

    2.臺南市大灣高中國中部:賴秀惠教師、許芳瑜教師、吳雅雯教師

    優良(3名)

    1.臺北市石牌國中:朱元珊教師、黃妙珍教師

    2.基隆市銘傳國中:謝文卿教師、蔡憲宗組長、李佳玲教師

    3.臺北市龍門國中:孫溥泓教師

    高中職組

    特優(1名)

    1.新北市淡水商工:劉青雯教師、羅雪教師

    優等(從缺2名)

    從缺2

    優良(2名,從缺1名)

    1.臺南市臺南高商:武麗英教師

    2.屏東縣屏東高中:林長青教師

      從缺1


    表二 校園性教育(含愛滋病防治)實施計畫輔導團隊

    顧問

    晏涵文名譽教授

    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計畫主持人

    鄭其嘉教授

    輔仁大學公共衛生學系

    輔導訪視委員(台北市)

    高松景校長

    臺北市大理高中

    輔導訪視委員(新北市)

    宋素卿教授

    長庚科技大學健康照護所

    輔導訪視委員(新北市)

    林恭煌校長

    新北市新北高工

    輔導訪視委員(新北市)

    龍芝寧主任

    新北市積穗國中

    輔導訪視委員(台中市)

    牛玉珍教授

    國立交通大學衛生保健組

    輔導訪視委員(台南市)

    余坤煌教授

    嘉義大學教育學系

    計畫執行委員(台北市)

    馮嘉玉博士

    新北市新莊國中

  • 翻轉肥胖體質宿命 健康體位十年有成

    國立陽明大學社區健康照護研究所教授

    學校衛生研究中心主任劉影梅

    國立陽明大學學校衛生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陳沿如


     

    無論是第幾代來到臺灣的人,以及原住民大都是戰亂之後的倖存者,這些共居在臺灣的人民有一個共同特色,就是體內的節約基因比較多,一旦遇到饑荒,體內啟動保護機制,吃進去的食物以脂肪型態儲存的比例會增加,如此優異的基因,卻生長在富饒的社會,我們反而不適應西化大量精緻飲食、油脂;以及久坐不動的生活。因此為不耐胖的國人翻轉肥胖體質的宿命,成為影梅十年磨一劍的使命。 

    國立陽明大學由2005年起接辦教育部的健康體位計畫,經本土有國家代表性的研究證明睡飽、蔬果、少坐、多動及喝白開水,有助於學生維持健康體位。因此國立陽明大學學校衛生研究中心運用此五大核心概念,在健康促進的平台下持續推動健康體位計畫。工作如圖一所示。並依多年健康檢查系統,遴選學生適中體位比率較低的縣市,在縣市內(各區)找適中體位比率較低的中大型學校列為重點輔導學校,以利展現成效。

      每年舉辦共識會後,旋即分別召開縣市在地說明會,由中央及地方輔導委員取得輔導委員手冊建立共識,並透過健康檢查系統體位資料;健康自主管理網之七小福;健康體位行動方案問卷之自動回饋系統;及各校之自評表、工作檢核表,讓輔導委員及縣市、學校承辦人員了解學校問題。根據學校的SWOT等分析,輔導委員提供建議與學校共同決定85210項下等具體策略,並在實施過程中持續陪伴、輔導訪視

      發展多元支持系統協助健康體位計畫執行,例如:提供各校經費;完成宣導單張(如:肥胖學生家長、及減少課後照護中心學生久坐;課後照護中心餐點建議);大幅整理健康自主管理網站:整合學生健康體位網站;在符合教育部通訊及保密規定下:更新健康自主管理網站架構:發展出[最新消息][師長管理][政策法令][教學資源] [縣市成效] [績優學校] [專家Q & A] [師資人才] [網站推薦];另增新手懶人包等共十區。擴充各縣市執行成效分析功能:包含七小福問卷、健康遊臺灣。辦理改善體重過輕學校增能研習二場。經由三種比賽:健康遊臺灣健康體位融入領域教學模組競賽;健康體位績優學校徵選活動鼓勵現場努力的師生。主持人帶著分析好的成效數據,親赴各縣市辦理成果發表會,分享各校之優缺點、特色;委員亦不吝再次提醒改善建言;但更多的是各校的彼此惕勵與學習,最後形成縣市特色及各校成就、發展出簡短精華,例如在105121日舉辦全國成果發表會分享,當天由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黃子騰署長及各長官領軍蒞臨參與。減重的肌力訓練、「標準化餐具」手感體驗活動、及「署長盃」85210 PK大賽獲得的滿意度最高。

      104年各縣市創新特色為基隆市:顧健康親師生協力、遊臺灣標靶治療讚;新北市:依體位實証定策略、新北健康連線GO彰化縣:結合在地資源親身品嘗、體驗親職教育當務之急;雲林縣:實證善用計步器、重視親職巧烹飪;嘉義市:善用資源聯結多、人氣輔導積效佳;嘉義縣:掌握數據:上下一心齊步走、目標導向:輔導到位體位佳;臺南市:科技監控自主管理、均衡飲食健康成長、運動強身快樂學習;高雄市:重實証分析良好、依研究決定策略;屏東縣:永不放棄、追求健康榮耀屏東魂;金門縣:水就是要用在這美好的事物上、健康糙米一比一徹底。

      在學校自述學生健康體位自主管理的過程成效方面:有的學校認為:學生已逐漸建立概念,養成健康管理機制學生開始關心自己每日的運動量,建立對運動的概念第二節下課學生聽到音樂會主動性出來外面活動210運動計畫已融入校園作息,成效良好;甚至某校學生目標運動量平均達成率80%以上。難能可貴的是:某校暑假開始推行蔬果存摺,學生學習天天五蔬果並實踐於生活中。學校也提到因學生改變,會間接影響家長的觀念,家長會跟著配合而有所改變

      104成果成效方面:十縣市的85210行為:天天5蔬果由15.8%顯著進步至18.1% (P=.003);每週運動210分鐘由72.4%顯著進步至76.6% (P<.001);每天喝白開水1500 cc50.3%顯著進步至54.1% (P<.001)。四電少於二更是達到前所未有的成績超過三成。每天睡滿8小時沒有進步,原因是後測在一月中正值期末,學生準備考試之故。10縣市參與學校全校學生的健康體位變化,適中率由61.8%提昇至62%;肥胖率由16.8%下降至16.7%運用主辦單位提供之統合視導報告中22縣市100-103年適中體位比率獲知:這十個縣市適中體位比率均有提昇,計算後全國肥胖、過重率為過去四年最低

      最後提出建議如下:雖然在1995年教育部製定中小學生健康體位白皮書、推動健康體位計畫以來,台灣兒童健康體位明顯進步。但由健亞八國的研究中仍看到國中男生的BMI高居榜首,仍需積極努力。健康體位並不是負向的減肥,而是為了促進健康:向內集中增加健康體位比率,而減少體位不良比率(過瘦、過重、肥胖;過矮)。本計畫參考過去經驗分析成功及未竟事宜,持續努力: 過去十年來致力於發展健康體位全校性策略及教案,並運用健康促進學校為平台,培育輔導委員;發展豐富且可統計分析的網路資源;建立體位校群,由優秀的中心學校帶領校群學校一起努力。然而仍有下列挑戰。

      1. 個人策略:需加強可提升基礎代謝率的規律運動,以優化身體肌肉質量、維持良好姿勢;攝取均衡的營養素;愛自己的健康體型意識。

      2. 時間:全校性策略的確有效,也可以防止傷害過重、肥胖體位學生的自尊,在行動期的學期中,最好的成績適中體位可以進步7%,但寒暑假過後,成效大打折扣,因此需要訂有假期計畫。

      3. 方式:學生自制力差,行為監控不可少,有鼓勵的班級競賽十分有效,可推動全國比賽。但要幫助肥胖個案,仍需發展個案管理策略,未來可辦理個案管理比賽。

      4. 對象:肥胖的父母與同性子女的肥胖相關性極高,未來要將重點由學校的行政面拓展至家庭、社區及課後照顧中心。

      5. 教學:融入教學是可長可久的策略,但即使是得獎教案也未必夠簡易至可以讓其他學校直接採用,可邀請學者、專家整理、改寫過往有效教案,成為可推廣之微電影、You Tubeppt…教案。

      6. 環境與文化:改變環境是最輕省的策略,宜整理有效方案,變成簡易可推廣之模式。

      7. 持久:建議持續輔導:一年對話、二年發展、三年推廣,三年同一批人的比較更有意義,持續輔導三年讓學校深耕、生根更加重要。

      8. 研發、擴充、維護有自動分析功能的健康體位資源網站,持續、長期監控85210健康體位保健行為(睡飽、蔬果、少電、運動、喝水),以發展國家、縣本、校本策略及成效評估。



     


  • 教育議題的新顯學--健康促進

    撰稿者:基隆市立百福國中張志明校長

    壹、前言

    本人服務教育現場二十多年,觀察到家長、老師及社會觀感,普遍認為「智育」是最重要的,尤當面臨所謂的聯考季節,多數媒體對學校考上第一志願的人數有多少竟然爭相報導,考上人數較多的儼然成為家長心目中的名校名師」。家長們更是依據各校歷年「成績」排序作為選校的標準,選國中是如此、選高中職更是如此。殊不知,考上理想志願的人數與學校規模、城鄉差距、社區家長關心程度、每屆學生的個別差異、、、等等都息息相關。只關注少數成績優異者的分數,無視孩子身心成長的健康,試問沒有身心健康何來傑出的學業表現?

    所以有時候我與教育界的先進們探討「學校經營的績效」,就以智育為指標吧!當年考上第一志願(我指的的PR值前1%的學生),他們被送進所謂的第一中學,但是否有人持續做過追蹤,三年後,若忽略其他干擾因素,理當這些所謂第一中學的學生們,是否都考上PR值前1%的大學或學系?我想答案你我皆知,更遑論四年畢業進入職場後,這些人的工作績效仍然能保持在最前段班嗎?古云:「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刻板觀念真的會改變嗎?雖然現今社會的觀念已跟過往漸漸不同,但仍有人對「非智育」的學習議題存有歧視的想法。

    貳、少子化的危機與轉機

    近年來少子化」的問題、「食安」的問題等因素的呈現。我們發現家長對孩子的要求,似乎逐漸在改變。「健康快樂」對基隆而言,是歷任市長施政努力的目標,也是本市校園核心價值之一。而健康促進學校計畫的推動,更是學校與社區、老師與家長聯手一起守護孩童健康的具體表徵。

    台灣自民國80年起少子化問題慢慢浮現,出生率一路下滑,至97年已跌破20萬新生兒,到今年根據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年齡中位數首度超過40歲。因此少子化的衝擊,出現了以下幾個問題。例如:學校併班減班、併校廢校、流浪教師、短期代課普遍化、私立幼兒園、婦產科、兒童醫院倒閉、財政赤字、年金制度危機、經濟衰退、最後成為國安議題等。

    一路走來,我們發現,少子化後家長態度改變了,越來越重視兒童的成長,小孩的健康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課業已非新世代家長唯一重視的選項。

    參、教育議題的新顯學

             自從我接任校長以來,不斷的告訴我的學生與家長,為學之道首在品格,學生品德好,將來出社會才能貢獻心力為國家謀福利。次之在健康」,沒有堅強的體魄,是無法承擔責任的。「最後在學問」,有以上兩個條件,再加上好的學問,才能造福人群利己利人。

        也由於本人重視孩子的健康更甚於課業,對於「健康促進議題」也受到長官們的關注,尤其受到教育部國教署、基隆市政府教育處、臺灣師範大學、陽明大學、開南大學等學校教授們的指導,並參與中央輔導委員的行列,使我對於各項議題都能更深入,藉此不管至其他縣市分享或輔導本市,受益的都是自己與自己的學生。以下舉幾個案例與大家分享:

    一、  多喝白開水:為了讓學生不要喝過多的含糖飲料,除了宣導、與業者溝通、我不惜以站崗的方式,使學生了解校長的苦心。最後店家改為轉賣便當的店面,大家圓滿收場。

    二、     視力保健:我初到百福社區原有三家電玩店,經常於下課後,看到成年人、高中職學生、國中生甚至小學生都曾聚集於網咖店。在此過程中,我們經過不斷的宣導,期望學生能於放學後,不要流連於電玩店,而是回家幫忙做家事、溫習課業與作業、進而培養親子關係。其目的不外乎是,希望降低3C產品對學生視力的危害。因此本人常騎機車穿梭於社區之間,遇到學生滯留電玩店規勸其回家,甚至與業者對話,最後業者改營火鍋店,彼此和樂收場。也因此得到當地里幹事的封號叫「機車校長」,當然這不是我做人很機車,而是騎著機車的校長。

    三、     菸檳防治:對於國高中職而言菸檳議題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引進社區資源、最後走入社區,配合衛生局、公益社團、本校師生、鼓號樂隊,多次敲鑼打鼓粉墨登場,踩街式的進入社區、市場宣導、拒菸檳反毒,成功的型塑議題獲得社區支持。

    四、     從事健康促進議題,雖不是最早進入的倡導者,不過自己也經歷了近八年的時間。從草創期,到許多教授至各縣市的輔導,最後各縣市加入、全國各級學校全數參與。健康促進議題」已成為顯學,雖然投入的經費不多,但成效驚人,尤其「少子化」後對孩童健康的重視已非昔比。因此近年來本校除了要當本市的領頭羊,擔任中心校群、中央輔導委員,更在第一線的老師們努力之下,本校近年來得過數次的績優、特優學校。直接的使百福的孩子更健康、更快樂,是健康促進顯學倡導的最大受益者。

     

    肆、結語

    計畫的成功取決於領導者的態度,學校健康促進計畫在歷任市長、局處長的支持下,整合教育處、衛生局、環保局、各醫師公會、長庚醫院、衛福部醫院、私家醫療機構、家長總會、教師總工會、志工義工及社會公益團體相關資源。以全面實施為原則,一方面做各校最需要的部分,一方面由有經驗的學校,為中心學校帶領與諮詢各項議題,並聘請資深且有經驗的退休校長、有經驗的相關人士擔任地方輔導委員,再配合鄰近具相關科系與專長的教授(中央輔導委員)來指導,形成由點線面及具有縱深的戰力團隊,讓「健康促進」的概念推行於高國中小校園。

    有好的策略亦須有效率組織動員,除了整合以上各個單位與資源外,統一由各中心校群發揮戰力,並進行該議題行動研究與期末報告,提供全市健康促進學校應興應革之建議。教育處統一窗口指揮調度,並隨時召開定期與非定期的會議,隨時檢核,以利改善與精進。展望未來,本人衷心企盼「健康促進」議題不僅是近年教育政策的熱銷款,更是全國校園普遍落實的「萬年基本款」,讓我們摯愛的孩子活得健康,學得自信。

  •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

    一、認識腸病毒

        腸病毒感染為幼兒常見的疾病,腸病毒指的是一群病毒,包含小兒麻痺病毒、克沙奇病毒、伊科病毒及腸病毒等種類,每一個種類還可分為多種型別,總共有數十種以上。目前小兒麻痺病毒已經在台灣根除,腸病毒病人都是感染其他腸病毒造成,其中以感染腸病毒71型最容易導致嚴重的併發症,5歲以下的幼兒為重症的高危險群。

        台灣氣候溫暖潮濕,適合腸病毒生存,以49月為主要流行期,但其實全年都有腸病毒感染個案,冬天也有腸病毒病例,只是比較少而已。

    感染腸病毒痊癒之後,只會對這次感染的型別產生免疫,所以一生中可能會得好幾次腸病毒。腸病毒感染並不是幼兒的專利,大人也會得腸病毒,只是大多症狀比較輕微,與一般感冒不易區分。

        腸病毒目前並沒有特效藥及疫苗,最好的預防方法是大人小孩都要勤洗手,注意個人衛生,就可以降低感染的機會。



    二、傳播方式

        腸病毒的傳染性極強,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也可經由接觸病患皮膚上的水泡及分泌物而傳染。家中嬰幼兒常因父母或照顧者從戶外環境或公共場所將病毒帶回家中,經由接觸或飛沫而感染,也可能經由接觸無症狀帶病毒家長的口鼻分泌物,或吃進被含有病毒之糞便所污染的食物而受傳染,幼兒喜歡咬弄的帶毛玩具,容易殘留或吃進含有腸病毒的口水,也是傳染媒介之一。

     

    三、潛伏期

        感染腸病毒後,約210天(平均約35天)會開始出現症狀。腸病毒病人大多數可以在一週左右痊癒,痊癒後,腸病毒還會持續經由糞便排出,所以要持續勤洗手,注意個人衛生。

    在發病前幾天,喉嚨與糞便中就含有病毒,具有傳染性,一般而言,發病後的一週內傳染力最高。在家庭與學校中有很高的傳染率,人群聚集且空氣流通不良的場所容易發生傳染情形。

     

    四、發病症狀

        腸病毒的臨床表現多樣,許多人感染了腸病毒沒有明顯症狀,只出現類似一般感冒的輕微症狀。較具特徵的腸病毒感染表現為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峽炎,有時則會引起一些較特殊的臨床表現,包括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心肌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等。

    1.疱疹性咽峽炎:特徵為突發性發燒、嘔吐及咽峽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病例多數症狀輕微無併發症,少數併發無菌性腦膜炎。

    2.手足口病:特徵為發燒及身體出現小水泡,主要分布於口腔黏膜及舌頭,其次為軟顎、牙齦和嘴唇,四肢則是手掌及腳掌、手指及腳趾。常因口腔潰瘍而無法進食。

    3.嬰兒急性心肌炎及成人心包膜炎:特徵為突發性呼吸困難、蒼白、發紺(皮膚或是粘膜的顏色出現變青、變紫情形)、嘔吐。開始可能誤以為肺炎,接著會有明顯心跳過速,快速演變成心衰竭、休克、甚至死亡,存活的孩子則復原迅速。

    4.流行性肌肋痛:特徵為胸部突發陣發性疼痛且持續數分鐘到數小時,合併發燒、頭痛及短暫噁心、嘔吐和腹瀉。

    5.急性淋巴結性咽炎:特徵為發燒、頭痛、喉嚨痛、咽喉處有明顯白色病灶。

    6.發燒合併皮疹:特徵為發燒合併皮疹,有些會出現小水泡。



    五、預防方法:

         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但可透過簡單的衛生保健動作,有效降低感染的機會。腸病毒的預防方法如下:

    1.勤洗手,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2.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以提昇免疫力。

    3.生病時,應儘速就醫,請假在家多休息。

    4.注意居家及校園等環境的衛生清潔及通風。

    5.流行期間,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

    6.儘量不要與疑似病患接觸,尤其是孕婦、新生兒及幼童。

    7.新生兒可多餵食母乳,以提高抵抗力。

    8.兒童玩具(尤其是帶毛玩具)經常清洗、消毒。

    9.幼童之照顧者或接觸者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家長回家後應洗手、更衣後(沐浴尤佳)再接觸家中幼童。

    10.於腸病毒流行期間進出擁擠的公共場所,應戴口罩並勤洗手保持衛生,可降低感染機會;已有症狀者可避免傳染他人。



    六、就醫資訊

        幼兒感染腸病毒後的5天內,家長與其他照顧者要特別注意病情變化,如果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躍型抽搐(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請務必立即送到大醫院,診所醫師如果發現腸病毒幼兒出現以上症狀,也請協助立即轉診大醫院,疾病管制署已指定76家腸病毒責任醫院,名單詳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官方網站(http://www.cdc.gov.tw/uploads/files/201605/fab5a11d-b670-4cc5-a264-e2fe8f3e603d.pdf)

  • 衛生教育之外以學校為基礎促進青少年健康之介入:回顧之系統回顧

    摘要

    目地:學校課堂衛生教育可以有效的促進性健康、防止暴力以及物質濫用,但其效果較為零散且常常較短期,課堂教育也因為學校越來越重視學術性指標而面臨挑戰。其他以學校為基礎的做法是可能的,例如健康學校政策,提升學校應對覇凌能力及向家長推廣,不侷限於健康教育,解決更廣泛的健康決定因素。現有的系統回顧包括這些介入,但往往侷限於傳統的衛生教育。透過綜合性系統回顧語評估及現有的綜合證據,在發展學校為基礎潛在替代途徑仍有發展空間。

    方法:我們蒐集了12個資料庫以確定它們在1980年以後發布,數據由兩位研究員回顧,以改良後的Assessing the Methodological Quality of Systematic Reviews清單及結果敘述性整合評估品質。

    結果:我們篩選了7544獨特的文獻包含於22個回顧。我們綜合性提出:以學校為基礎的多元介入,例如,包括學校政策的改變,家長參與,並與當地社區合作,可以有效地促進性健康、防止罷凌及吸菸。較少證據顯示這些介入可以減少酒精和藥物的使用,經濟措施可以減少在學少女懷孕。學校診所能促進戒菸。少有證據顯示,對自己、性健康診所、反吸菸政策以及各種方法對高危險目標族群學生是有效的。

    結論:有良好證據顯示各個學校整體衛生介入可以有效避免青少年懷孕、吸菸及霸凌。

    School-Based Interventions Going Beyond Health Education to Promote Adolescent Health: Systematic Review of Reviews.

    Shackleton N1, Jamal F2, Viner RM3, Dickson K2, Patton G4, Bonell C5.

    Abstract

    PURPOSE:

    Health education in school classrooms can be effective in promoting sexual health and preventing violence and substance use but effects are patchy and often short term. Classroom education is also challenging because of schools' increasing focus on academic-performance metrics. Other school-based approaches are possible, such as healthy school policies, improving how schools respond to bullying, and parent outreach, which go beyond health education to address broader health determinants. Existing systematic reviews include such interventions but often alongside traditional health education. There is scope for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eviews to assess and synthesize evidence across existing reviews to develop an overview of the potential of alternative school-based approaches.

    METHODS:

    We searched 12 databases to identify reviews published after 1980. Data were reviewed by two researchers. Quality was assessed using a modified Assessing the Methodological Quality of Systematic Reviews checklist and results were synthesized narratively.

    RESULTS:

    We screened 7,544 unique references and included 22 reviews. Our syntheses suggest that multicomponent school-based interventions, for example, including school policy changes, parent involvement, and work with local communities, are effective for promoting sexual health and preventing bullying and smoking. There is less evidence that such intervention can reduce alcohol and drug use. Economic incentives to keep girls in school can reduce teenage pregnancies. School clinics can promote smoking cessation. There is little evidence that, on their own, sexual-health clinics, antismoking policies, and various approaches targeting at-risk students are effective.

    CONCLUSIONS:

    There is good evidence that various whole-school health interventions are effective in preventing teenage pregnancy, smoking, and bullying.
    Copyright © 2016 Society for Adolescent Health and Medicine. Published by Elsevier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KEYWORDS:

    Adolescent; Alcohol; Drugs; Schools; Sexual health; Smoking; Systematic reviews; Viol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