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學年健康促進學校電子報-第三期
  • 109學年度健康促進學校輔導計畫-中央輔導委員第一次增能共識會議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劉彥妤研究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承辦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109學年度健康促進學校輔導計畫」,於110年3月22日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舉辦「中央輔導委員第一次增能會議」,與會貴賓包括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何茂田科長、李修誼科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陳學志院長、郭鐘隆副院長、輔仁大學公共衛生學系陳富莉教授、鄭其嘉教授、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學生牛玉珍教授、黃久美教授、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吳佩昌醫師、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學系黃曉靈教授、國立清華大學運動科學系鄭麗媛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黃松元榮譽教授、張鳳琴教授、紀雪雲教授、吳仁宇教授、連盈如教授、董貞吟教授等蒞臨參與。本次共識會議包括健康促進學校輔導計畫之中央輔導委員,共計有55人參與。
        會議開幕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黃松元榮譽教授主持,並邀請國教署長官致詞。本次會議先由計畫主持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張鳳琴教授報告「109學年度健康促進學校輔導計畫」,以素養導向健康促進為主軸持續推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連盈如教授報告「心理健康素養」,強調提升心理健康素養為促進正向心理健康的有效介入策略。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牛玉珍教授報告「中央輔導委員角色與任務」,提出輔導員角色「協商者Coordinator」的思維,並期望橫向整合、發揮所長,共創師生整體健康的願景。新北市立積穗國民中學龍芝寧主任報告「健康促進學校網站資源」,介紹本臺灣健康促進學校網站的各項資源包括:HPS輔導計畫、六大議題資源、生活技能教材及影音素材等等,都可以在本站獲得更多資訊。
        109學年度健康促進學校輔導計畫各議題主持人報告,說明學校推動各項素養導向策略與重點。健康體位計畫主持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牛玉珍教授提出「持續推動健康體位85210、強化飲食知識、建構生活技能」策略,建構健康促進支持性環境,將生活技能融入健康體位教材模組。口腔保健計畫主持人高雄醫學大學黃曉靈教授報告我國學童近幾年齲齒盛行率在各界努力下逐年下降,口腔保健策略標語為「含氟填溝有保障、潔牙少糖好口腔」。性教育計畫主持人輔仁大學鄭其嘉教授提出「全人性教育,愛己尊重人」,掌握愛、尊重、負責的核心價值。全民健保(含正確用藥)計畫主持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董貞吟教授報告素養導向策略四大原則:整合知識能力與態度、情境導向教學與評價工具、六大範疇與多元推廣方法、強調實踐力行的表現。菸檳防制計畫主持人國立陽明大學黃久美教授提出「禁菸檳、校園淨、活力勁」口號,並介紹相關教材資源。視力保健主持人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吳佩昌醫師報告學童視力保健計畫以「兒少近視病、戶外防近視、3010眼安康、遠視儲備足、控度來防盲」為重點進行推廣。
        本次會議縣市教育局處與中央輔導委員進行分組討論,重點包括各縣市問題、策略與支持協助,各縣市教育局處也分享縣市與學校合作在健康促進學校推動素養導向的經驗與新學年的目標。109學年度健康促進學校中央輔導委員與縣市教育局處共識會議相關資料及簡報檔已建置在「健康促進學校網站」https://hps.hphe.ntnu.edu.tw/plan/meeting/list
    歡迎全國各級學校師長參考使用。

     
    AnyConv.com__thumbnail.jpg
    109學年度健康促進學校輔導計畫-中央輔導委員第一次增能共識會議大合照
    _3220803
    綜合座談紀雪雲教授分享
    _3220777
    綜合座談吳仁宇司長提問
    _3220752
    分組討論結果分享
    _3220734
    分組討論結果分享
    _3220672
    分組討論結果分享
    _3220625
    分組討論海報繪製
    _3220540
    鄭麗媛教授分享縣市輔導實務
    _3220320
    活動簽到處
  • 你知道你有一種「性」質嗎?何謂性教育


    輔仁大學 鄭其嘉教授

    近幾年來,社會變遷,對「性教育」的需求以及要求也日漸提高,然而,在熱烈探討性教育的同時,也顯現出社會對性教育的意義與內涵認識不足,也有些誤解。究竟,何謂性教育、性教育教些什麼呢?。
     
    一、性教育的意義:
    「性教育」源自西方,早期用sex education 這個字,當時以教導生殖、避孕相關議題為主。然而,隨著人類性學等學術以及社會的發展,漸漸用 sexuality 這個字取代了sex,表徵性教育內涵的多面向與複雜性。
     
    「性」(sexuality),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馬上聯想到泌尿生殖系統或性行為,其實,這個字很難定義,它是基於人類的生殖系統沒錯,但卻並不單指向「生殖」這個生理與行為現象,卻指向是人的一種基本的人性(being human),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 2018)針對sexuality的基本定義,它指出「“Sexuality” may thus be understood as a core dimension of being human」,其內涵包含了「人對身體的了解以及與身體的關係、情緒依附與愛、性、性別、性別認同、性取向、性親密、愉悅以及生殖等」。也就是說,「性」(sexuality)非常複雜,包含多元的面向,包括「生物、社會、心理、精神/靈性、宗教/信仰、政治、法律、歷史、倫理與文化等,並隨生命週期而發展」。
     
    既然「性」是作為一個人的核心面向,那麼,性的教育可謂是一種「人性教育」,因此,絕不僅只是生殖系統相關的教育而已,乃是基於愛的「愛的教育」,也是形塑成熟人格的「品格教育」。早期的性教育學者Burt & Meeks (1975)認為,人為免於孤單,需要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而一個有意義的親密關係需要有「愛」,唯有愛的關係,才能填補人對愛的渴望,因此,性教育的基本目標是將「愛」與「性」連結起來,所以,性教育是一種「愛的教育」。而「愛」的內涵很深,根據美國心理學家史登伯格的愛情三角形理論(Sternberg, 1988),完整的愛情包括三個元素,即親密、慾望以及承諾。除了性的吸引力以及心理的親密,「承諾」也是完整之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愛需要連於承諾,建立與培養一份長期穩定的愛的關係。
     
    人們需要良好的品格以引導人們的性生活,因此,性教育必須是一種品格教育(Lickona, 2007)。透過價值澄清的過程,教導正確的價值觀,形成個人成熟的人格特質。因此,性教育是一種「品格教育」。性教育要教導的價值觀,並非是與特定性行為有關的,而是更廣泛地,關於人們應如何彼此相待的議題(Lamb, 1997),例如,尊重他人、不傷害他人、自我約束、負責任、誠實…等。應用Kohlberg 的道德發展理論,包括學習如何愛人如己,能為自己以及他人平行地設想、敏感於他人的需求、了解人類行為、具備社交以及口語溝通技巧、能判斷對錯與做出正確決定、能實踐自己的決定且不感到困難等 (Dallas, 1972)。也就是,讓個人具備道德觀/倫理觀,知道對錯,能在符合社會大眾福祉以及個人的自由度間維持平衡,自我約束並做負責任的決定!
     
    是故,我國學者晏涵文教授,曾定義性教育為「是一種發揚人性,支持美滿家庭生活,並對自己性行為負責任的教育。其內涵包括性生理、心理、社會等層面,目的是要學習如何成為一個男人或女人的教育,所以可稱之為「品格教育」或「人性教育」,也是一種「愛的教育」。」也就是說,「性教育」是一以「愛」為本,同時注重學生健全人格發展的性教育觀。是一種「愛的教育」,從正向健康(positive health)觀點教導建立健康親密關係的能力。是一種「品格教育」,形塑個人美好的品格與拔高的人性。是故,性教育除了教導性知識,更要建立正確價值觀以及培養提升性健康的能力,並防範性危害。
     
    由此觀之,性教育的核心概念乃在於教導健康的親密關係,表達愛、關懷與善意的長期穩定的關係。因此,健康促進學校推動的「性教育」有三個核心價值:愛、尊重、負責任,此形成性教育「愛的教育」與「品格教育」的核心內涵,包括:一個愛的核心理念,兩個尊重的面向,包括自尊與他尊,三段負責任的防線,第一段包括延後婚前性行為的發生或不發生、第二段退而求其次,如果發生性行為要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第三段防線是當危險性行為發生或發現懷孕/性病時要求助。
     
    二、性教育的內涵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18年出版了第二版的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引(International Technical Guidance of Sexuality Education),將性教育的教學層面分為八個面向,每個面向下有2-5個主題,共27個主題,包括:
     
    面向I 關係    
    1.1家庭
    1.2友誼、愛與浪漫關係
    1.3容忍、包容與尊重
    1.4長期的承諾與教養      
    面向II 價值觀、權利、文化與全人的性
    2.1 價值觀與全人的性
    2.2 人權與全人的性
    2.3 文化、社會與全人的性
    面向III 瞭解性別  面向IV 暴力與保持安全
    3.1 性別與性別規範的社會建構
    3.2 性別平等、刻板印象與偏頗
    3.3 性別暴力      4.1 暴力
    4.2 知情同意、隱私與身體的完整
    4.3 安全使用通訊科技
    面向V 健康與福祉的技能  
    5.1 性行為的規範與同儕影響
    5.2 做決定
    5.3 溝通、拒絕與協商技巧
    5.4 媒體素養與全人的性
    5.5 尋求協助與支持
    面向VI 人類身體與發展
    6.1 性與生殖解剖學與生理學
    6.2 生殖
    6.3 青春期
    6.4 身體意像
    面向VII 全人的性與性行為 面向
    7.1 性、全人的性與性生命週期
    7.2 性行為與性反應
    VIII 性與生殖健康
    8.1 懷孕及其預防
    8.2 HIV與AIDS的汙名、照護、治療與支持
    8.3 了解、認識與降低性傳染病(含愛滋病)的危險
     
    三、青少年過早性行為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性行為最好是要在生理、心理以及社會發展狀態都較為成熟後再發生較佳。有些人認為,青少年已進入青春期,有性衝動也具備生殖能力,發生性行為跟成年人一樣自然。然而,許多國外研究都發現,青少年過早發生性行為與未預期懷孕、多重性伴侶、性病感染、憂鬱、自殺想法及其他問題行為(例如暴力、酒精成癮)有顯著相關。也就是說,身心都尚在發展階段的青少年,性行為發生所帶來的影響不僅僅只是性病或懷孕,還擴及個人的其他層面。
        例如,美國一份研究追蹤近2000名沒有性經驗的11-13歲青少年,如果他們在14歲以前就發生性行為者,比在之後才發生或沒有性經驗者,更容易在成年後(19-21歲時),在一年內有超過兩個以上的性伴侶、感染性病以及憂鬱症狀。後兩者特別是女生(Kugler, Vasilenko, Butera, & Coffman, 2017)。又例如,Goncalves 等學者(2017) 追蹤一群巴西青少年發現,女性青少年在11-14歲或15-16歲發生性行為者,比17歲以後發生或沒有性經驗者,在18歲時發展出憂鬱症狀的風險達2.23-2.29倍!而發生性行為的對象如果是類似一夜情的對象,憂鬱風險更高達3.3。另有一份研究比較歐美五個國家,包括美國、蘇格蘭、法國、芬蘭、波蘭等,他們發現,15歲以前就有性經驗的青少年,有飲酒與吸菸過量的問題,且五國皆然,男女性別無差異(Madkour, Farhat, Halpern, Godeau, & Gabhainn, 2010)。
        青少年雖已進入青春期,生殖能力成熟,然而,其認知功能以及情緒處理能力的發展,遠較性器官發展為慢。研究顯示,影響人類理性思考、情緒控制以及做計畫能力的前額葉(prefrontal lobe),要直到25歲以後才算發展成熟;同時,青少年時期大腦連結也仍在發展階段,尚未臻於成熟。青少年期容易衝動,跟大腦的思維機制尚未成熟有關(蔡志東譯,2016;IT之家,2016)。因此,青少年對於性行為相關的問題解決與做決定的思考不足,也比較無法處理性行為後衍生的心理困擾與關係改變帶來的挑戰!而青少年人格發展過程中,具有一種「個人神話」性格(personal fable),低估行為對自身的危險性,總認為自己 “不會這麼倒楣”,而沒有預先做防範措施,這也是導致危險性行為的原因。  
      青少年過早開始交往也會形成心理壓力。很多研究發現,青少年有談戀愛約會的對象,容易引起憂鬱情緒。例如,一份研究追蹤處在青少年早期(13歲)的青少女發現,有愈多交往經驗者,一年後的憂鬱症狀愈明顯,即便這些交往經驗只是一般的,如:約會、調情、感覺被對方吸引、親吻等,都會影響情緒,而導致憂鬱的發生(Davila, Stroud, Starr, Miller, Yoneda, A., & Hershenberg, 2009)。這跟成年人的研究結果很不相同!一般成年人的研究多半發現愛情與婚姻常能提升心理健康狀態!另一份研究則發現,愛情依附型態屬於患得患失的青少年特別容易如此(Davila, Steinberg, Kachadourian, Cobb, & Fincham, 2004)。可見,交往對青少年而言可謂是一種壓力,青少年的壓力處理內在資源不足,外在更不知如何求助。青少年談戀愛也很容易患得患失,此心態增加發展憂鬱症狀的危險性。
     
    四、性行為的考量
        年輕人在發生性行為之前要審慎的考慮,包括壓力(pressure)、性價值觀(sexual value)、關係(relationship)以及準備度(readiness)等四個層面(見圖1),而且不但考慮自己,也需要考慮對方的狀態。
    1.「壓力」:是指思考自己是否處在壓力之下,是對方給自己的壓力?還是自己給自己壓力?有沒有受到同儕壓力的影響?性行為如果處在壓力之下,很容易在事後後悔。
    2.「性價值觀」層面包括:自己對性行為的看法或觀念為何?對方對性行為的看法又為何?有些人認為性行為需要在雙方關係穩定後再發生、甚至認為應在婚後再發生、有些人則是為了體驗性而發生…等,雙方在這些價值觀上要取得一致,不然,很容易有“受騙”感。而這些核心的性價值觀需要透過長期的相處與觀察以及溝通才能了解的,短時間的相處很難了解一個人的性價值觀!
    3.「關係穩定度」層面包括:雙方認識或交往多久了?關係的穩定度如何?自己如何看待與對方的關係?對方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只是短暫的交往對象?還是有思考建立長期穩定的關係?甚至是結婚的對象?如果對對方了解不夠或雙方看待這段關係的眼光不同,一方很認真,另一方卻抱著“玩玩”的心態,則性行為很容易成為傷害的起點。
    4.「身心準備度」層面包括:是否雙方在生理、心理以及承擔社會角色上都已成熟,足以承擔發生性行為的後果?發生性行為是否會觸法?是否有做好性行為的保護措施?性行為的發生是不是雙方都同意?如果還年少或仍在學,因此而懷孕的話會顯著地改變發展的方向。如果沒有做好防護措施,匆匆發生性行為,懷孕與感染性病的風險極大!
        唯有在一個長期穩定、彼此有承諾、忠貞、安全以及雙方都準備好的關係中,性行為才容易是美好的!國內研究國高中的教師族群則發現,婚前性行為態度愈開放者,較容易有婚前性行為、發生初次性行為的年齡也愈早、從交往到與配偶發生婚前性行為之期間較短、婚前性伴侶個數也較多。有婚前性行為者,無論對象是否是現任配偶,其婚姻離異傾向也較高(施榮恩、鄭其嘉,2012)。
    everton-vila-AsahNlC0VhQ-unsplash
  • 健促藝文在桃園,玩轉神農小學堂


    資料提供:王妟伃營養師
     
    桃園市榮獲教育部核定為100至108學年度健康促進特優縣市及優等縣市之最高榮譽,除了學校教職員生、公部門、社區共同積極參與及努力推動,還要歸功本市優秀的各議題中心校及在地輔導團校長群參與、專業的衛教專家學者們熱情指導等,給予強大支持。
     
    桃園市推動健康促進橫跨六大議題,聘請教育部、衛福部、法務部、衛生局等中央及地方相關領域專家學者提供具體策略及改善意見,並結合社區資源共同辦理健康促進議題活動,如:神農小學堂、全國國小潔牙競賽等。也依照各級學校之需求分別成立各議題之中心學校、協力學校、重點學校及種子學校等,邀請中央、在地輔導團及專家學者進行輔導訪視及回饋交流,針對六大健促議題辦理多元活潑的系列活動,啟發教職員生對健康議題的認知,建立正向健全的健康知識與生活技能
     
    桃園市為提供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健康優質的學習環境,全面性的推動健康促進學校計畫,更結合師生、家長、社區共同參與打造,以引導學生及教職員工自主性的進行「健康自主管理」,並配合深入且生活化的教育宣導,營造健康校園,期培養青春、健康、有活力的下一代,讓桃園市莘莘學子健康快樂成長。
    22
    IMG_4309
    正確用藥專欄
    性教育(含愛滋病防治)小書創作競賽
    55
    IMG_2678
    視力保健闖關活動
    健康體位宣導活動
    44
    805-2
    口腔衛生入班宣導
    反菸拒檳宣導
  • 居家運動新潮流 全民防疫「動」起來

    【教育部體育署新聞稿】
    fee011a3-ed5e-4902-b6dc-942a3e83c64b
    因應臺灣疫情嚴峻,民眾配合防疫不出門,除了開始線上學習、居家辦公的日常,也大幅減少了至戶外踏青、運動的機會,居家運動儼然成為一股生活新潮流,為鼓勵民眾持續維持身體動能,教育部體育署LINE官方帳號「i運動資訊」(ID:@isports)提供「全民防疫居家動起來」影片,讓民眾一起在家享受「宅運動」的樂趣。
     
    居家運動好處多多,利用徒手或是家裡隨手可得的器材來鍛鍊四肢與心肺,可達到減少進出公共場所、避免不必要的移動及保持社交距離,以降低感染風險,既保有隱私又充滿彈性,是一項適合各年齡層的運動模式。近期名模藝人族群紛紛在社群媒體上分享居家運動健身後的視覺成果,引起民眾熱議,讓許多瑜珈、有氧及健身的YouTube頻道受到大量關注,合力帶起一波居家運動風潮。 
     
    體育署LINE官方帳號「i運動資訊」示範幾項居家運動的妙招影片,期望民眾在家能持續鍛鍊身體,提升免疫力。
     
    一、運動前認真暖身
     
    暖身運動能使肌肉溫度提高,以及增加身體的反應能力,讓身體準備好面對運動的挑戰。以簡單動作確實的讓體溫提高,心跳和血流量緩慢上升,使肌肉、韌帶變得柔軟,增加關節吸震緩衝的能力,能防止運動中拉傷扭傷等運動傷害。
     
    二、滑盤運動大爆汗
     
    利用家裡隨手可得的器材,就能隨時隨地的鍛鍊。使用飛盤搭配弓箭步,簡單的動作即可鍛鍊下肢與核心肌群,亦可使用紙盤、抹布去做更多角度及方向的訓練,若一開始擔心重心不穩也可扶住牆壁輔助,再慢慢增加次數及不同方向的變化。
     
    三、親子一起動起來
     
    訓練協調與鍛鍊全身肌群的「熊爬」姿勢,是從日常生活中「爬」跟「蹲」的動作延伸而出,能設計出多樣化的情境遊戲,非常適合與小孩一起進行,在防疫期間用運動維持免疫力,也讓小孩放電同時增進親子間的感情。
     
    近期大家努力團結抗疫,各項聚會、活動紛紛配合取消,讓「家」回歸變成生活的最大重心,「i運動資訊」也針對居家運動設計小遊戲,以家裡隨手取得的物品,讓親子邊玩邊運動,例如用繩子跟椅子即可組合出手腳並用的遊戲空間,或是利用雨傘與紙球化身成投籃機等等,家長也能在旁做做瑜珈、深蹲,或使用水瓶、彈力帶輔助,一邊陪伴孩子又可達到在家重訓健身的效果。
     
    體育署表示,居家運動需要注意通風與水分補充,適度運動是達到健康的不二法門,但還是要評估個人的能力與身心狀態,循序漸進的開始才安全。歡迎民眾踴躍加入LINE官方帳號「i運動資訊」(ID:@isports),除了可以獲得正確的健康運動知能,還能參與各式好玩免費的活動拿好康。
     
    居家運動影片網址: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pU01-SiTAC-nGIDttVTDRM1G9Gbyd8a_
  • 美國CDC建議家長於疫情期間多支持孩子心理健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簡于心研究生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與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United Nations Office on
    Drugs and Crime, UNODC)提供一些方法與策略協助家長陪伴孩子度過這段防疫隔離期。
     
      美國CDC建議家長於疫情期間,除了持續加強防疫行為之外,也要多留意孩子的行為變化,多傾聽與陪伴孩子,並維持規律作息。感到焦慮時,也可以嘗試減少過度接觸媒體訊息:
     
    • 1.強化日常防疫行為:提醒孩子經常洗手,遠離咳嗽、打噴嚏或生病的人。此外,提醒他們咳嗽或打噴嚏時用紙巾或肘部遮擋,並將衛生紙丟進垃圾桶。
    • 2.多留意孩子的行為變化:並非所有孩子都會用相同方式處理壓力,以下有幾項孩童或青少年面對壓力時常見的行為,例如:年幼的孩童持續哭泣或易受刺激、不健康的飲食或睡眠習慣、青少年易怒或發洩行為、難以專注或注意力不集中、對於喜歡的事物失去興趣、不明原因頭痛或身體疼痛、飲酒及吸菸,或服用其他藥物等。
    • 3.多傾聽、多陪伴:提供孩子安全感,多傾聽孩子的想法,並以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與他們溝通,多讚美與鼓勵有助於和孩子建立良好的關係。也可以陪伴孩子一起閱讀、運動、玩棋盤遊戲等等。
    • 4.維持規律作息:家長是孩童模仿的對象,停課期間建議規劃學習與放鬆的時間表,維持規律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健康的飲食、充足的身體活動,並與朋友和家人保持聯繫。
    • 5.減少過度接觸媒體訊息:對於同一個主題接收過多訊息可能會導致焦慮,減少過度接觸疫情新聞報導,包含社交媒體。
     
    UNODC網路平台「Listen First」亦提供家長「在新冠肺炎病毒(COVID-19)疫情期間如何照顧孩子」手冊,設計單元說明如何照顧青少年:
     
    • 1.安全的生活環境:給予孩子安全感,並盡可能遵守政府防疫政策,減少家人與其他人接觸的風險。
    • 2.提供溫暖與支持:關照孩子的需求,讚美並鼓勵良好的行為,有助於維持親子間的正向關係。
    • 3.花時間相處並鼓勵遊戲:主動詢問孩子的感受,讓孩子知道您願意傾聽他們說話,對他們來說非常重要,亦可陪伴孩子玩遊戲,有助於孩子放鬆。
    • 4.與朋友和家人保持聯繫:使用網路、社群媒體和電話與朋友和家人聯繫,可以緩解社交孤立所帶來的孤獨感。
    • 5.排解孩子在家中的爭執與挑釁:若孩子們產生衝突,請堅定要求他們立即停止止,並清楚告訴他們應該以什麼方式取代衝突。寫下明確的規則,並與孩子們討論。稱讚孩子遵守規則的行為,可以幫助孩子學習您對他們行為表現的期望。
    • 6.維持常規生活:邀請孩子參與制訂日常計畫,常規生活可以使家庭穩定,孩子們也因能掌握接下來會發生的事情而感到安定,例如:讓家庭維持相同的起床、用餐和就寢時間,以及日常運動習慣。
    • 7.適時放鬆:可以運用緩慢的深呼吸(腹式呼吸)來幫助自己減少緊張,促進放鬆和減輕壓力。
     
    我國有哪些管道提供心理相關專業協助?
     
    在疾病流行期間,任何人都可能承受巨大的壓力、恐懼與焦慮,即便無法尋求面對面的心理諮商協助,我國政府提供線上的資源供民眾使用:
     
    • 1.民眾疫情通報與諮詢服務中心-1922
    • 2.各縣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防疫安心專線」-1925(依舊愛我)
    • 3.「心情溫度計APP」:免費下載,內容包含心情檢測及分析建議、全國心理衛生資源、系列心理健康秘笈等等
     
    Children and teens react, in part, on what they see from the adults around them. When parents and caregivers deal with the COVID-19 calmly and confidently, they can provide the best support for their children. Parents can be more reassuring to others around them, especially children, if they are better prepared.
     
    Watch for behavior changes in your child
    Not all children and teens respond to stress in the same way. Some common changes to watch for include:
     
    • 1.Excessive crying or irritation in younger children.
    • 2.Returning to behaviors they have outgrown (for example, toileting accidents or bedwetting).
    • 3.Excessive worry or sadness.
    • 4.Unhealthy eating or sleeping habits.
    • 5.Irritability and “acting out” behaviors in teens.
    • 6.Poor school performance or avoiding school.
    • 7.Difficulties with attention and concentration.
    • 8.Avoidance of activities enjoyed in the past.
    • 9.Unexplained headaches or body pain.
    • 10.Use of alcohol, tobacco, or other drugs.
     
    Ways to support your child
    • 1.Talk with your child about the COVID-19 outbreak.
    • 2.Answer questions and share facts about COVID-19 in a way that your child can understand.
    • 3.Reassure your child that they are safe. Let them know it is okay if they feel upset. 4.Share with them how you deal with your own stress so that they can learn from you how to cope with stress.
    • 5.Limit your family’s exposure to news coverage of the event, including social media. 6.Children may misinterpret what they hear and can be frightened about something they do not understand.
    • 7.Try to keep up with regular routines. If schools are closed, create a schedule for learning activities and relaxing or fun activities.
    • 8.Be a role model. Take breaks, get plenty of sleep, exercise, and eat well. Connect with your friends and family members.
    • 9.Spending time with your child in meaningful activities, reading together, exercising, playing board games.
     
    Tips for talking to children
    • 1.Remain calm. Remember that children will react to both what you say and how you say it. They will pick up cues from the conversations you have with them and with others.
    • 2.Reassure children that they are safe. Let them know it is okay if they feel upset. Share with them how you deal with your own stress so that they can learn how to cope from you.
    • 3.Make yourself available to listen and to talk. Let children know they can come to you when they have questions.
    • 4.Avoid language that might blame others and lead to stigma.
    • 5.Pay attention to what children see or hear on television, radio, or online. Consider reducing the amount of screen time focused on COVID-19. Too much information on one topic can lead to anxiety.
    • 6.Provide information that is truthful and appropriate for the age and developmental level of the child. Talk to children about how some stories on COVID-19 on the Internet and social media may be based on rumors and inaccurate information. Children may misinterpret what they hear and can be frightened about something they do not understand.
    • 7.Teach children everyday actions to reduce the spread of germs. Remind children to wash their hands frequently and stay away from people who are coughing or sneezing or sick. Also, remind them to cough or sneeze into a tissue or their elbow, then throw the tissue into the trash.
    • 8.If school is open, discuss any new actions that may be taken at school to help protect children and school staff.
     
     
    參考資料: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20, May 20). Re: Talking with children about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Messages for parents, school staff, and others working with childre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dc.gov/coronavirus/2019-ncov/daily-life-coping/talking-with-children.html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20, July 1). Re: Helping Children Cop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dc.gov/coronavirus/2019-ncov/daily-life-coping/for-parents.html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20, Dec 28).Re: COVID-19 Parental Resources Kit: Ensuring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s Social, Emotional, and Mental Well-being.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dc.gov/coronavirus/2019-ncov/daily-life-coping/parental-resource-kit/index.html
    United Nations Office on Drugs and Crim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unodc.org/listenfirst/en/covid_parents.html
    陳安柔、陳宛庭、王一安、王郁婷 / 陳宜珍、黃瑋瑩、陳娟瑜(譯)。在新冠肺炎病毒(COVID-19)疫情期間如何照顧孩子。United Nations Office on Drugs and Crime.
    total-shape-Ianw4RdVuoo-unsplash
    Photo by Total Shape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