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學年健康促進學校電子報-第二期

  • 107學年度澎湖縣健康促進學校共識暨增能會議

    撰稿人:張鳳琴教授、黃法喬助理
        「107學年度澎湖縣健康促進學校共識暨增能會議」於11月7日在澎湖縣政府舉辦,由澎湖縣政府教育處主辦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協辦。本次會議由澎湖縣政府教育處體育保健科陳雅香科長與黃滙芷科員主持,會中邀請基隆市成功國中張志明校長、國立交通大學牛玉珍助理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張鳳琴教授、廖邕副教授、顏娟娟護理師等中央輔導委員針對健康促進學校各健康議題進行講演,約有70名澎湖縣國中小校長、主任、組長、教師及學校護理師參與會議。
        本次澎湖縣健康促進學校共識暨增能會議,首先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張鳳琴教授演講「107學年度健康促進學校」推動重點,並介紹歐盟2030學習架構(OECD Learning Framework 2030)與美國全校全社區全人(Whole School, Whole Community, Whole Child, WSCC)模式,皆與我國健康促進學校計畫及12年國民教育素養導向教學活動推動概念一致,各校可結合跨領域健康校本課程活動發展,持續推動「學校、家庭、社區行動結盟」支持性環境實證策略,強化親師生健康素養。第二場由基隆成功國中張志明校長演講「106學年度基隆市推動健康促進學校分享」,校長分享基隆市學校在各健康議題推動策略,並強調健康促進學校計畫推動家長參與的重要性,如基隆市學校將反菸拒菸戒菸列為家庭教育重點議題及活動等,顯著提升學童菸害預防教育的效果。
        第三場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廖邕副教授演講「視力保健」,說明目前兒童青少年近視預防的實證研究與策略,如下課淨空政策鼓勵學童戶外活動,不僅有助於學童視力保健,對學童健康體位中斷久坐都是相當有助益的,另分析視力保健獲獎學校的推動策略,如將健康議題融入學校例行性活動或計畫,結合運動會、小田園計畫等,設計家長能共同參與之活動如親子闖關活動、親子競賽等多元方式,讓家長能親身參與及瞭解健康促進活動,並利用問卷調查、健康促進學習單、日誌/記錄表、回饋記錄表、健康護照等紙本表格,讓學生及家長在紀錄/填寫的過程中,瞭解並增進家長對於相關健康議題的覺察(學生行為的瞭解)與認同。
        第四場由國立交通大學牛玉珍助理教授演講「口腔保健」及「健康體位」,並介紹生活技能為導向的課程教學,強調學習的主體應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必須著重互動式/參與式之教學策略運用,營造自動改變的歷程,引發學生參與學習動機及建立價值觀,並設計與生活經驗相連結之教學活動,呼應學生生活情境,強調問題解決,及塑造學習者自身成功的經驗,經由示範、演練、修正等學習歷程等。第五場由顏娟娟護理師演講「青少年交友停聽看」,説明「全人性教育」的概念及在學校推動策略,並分享曾經照護愛滋病學童的經驗。此外,下午場次各健康議題校群也與中央輔導委員進行學校推動策略與前後測評價分組討論及報告。
    S__21364772
    圖一:107學年度澎湖縣健康促進學校共識暨增能會議 與會講者
    S__21364782
    圖二:107學年度澎湖縣健康促進學校共識暨增能會議
    S__21364784
    圖三:廖邕教授講授視力保健
    S__21364755
    圖四:牛玉珍教授講授口腔保健及健康體位
    S__21364745
    圖五:顏娟娟護理師講授青少年交友停聽看
  •  健康促進推行,從落實「健康生活」開始
    基隆市立成功國民中學 張志明 校長
    西洋諺語:「As is the principal,so is the school.」校長角色多元廣泛,面對不斷改變的環境,從過去單一領域,到十二年國教素養導向、跨領域整合,身為領航者校長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在國、高中推行「健康促進學校」,常常要面臨『是要主推升學? 還是維護學生健康優先?』這次非常榮幸專訪從事教育工作27年,曾在基隆市教育工作,同時擔任「教育部健康促進學校計畫中央輔導團輔導委員」基隆市成功國中 張志明 校長。
     
    • 壹、跨域整合,健康把關
     
      張校長分享:「在國中常有學校、家長為了升學,忽略近視這個議題,加上現在3C產品使用也跟視力保健、健康體位議題息息相關。」健康議題非常生活化,它的相關性也不僅僅只受單一因素或議題影響。再舉個例子來說:「上次做了整個校群有關於菸檳危害的行動研究,從知識性的部分來看,其前後測幾乎高達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的學生都知道菸檳的壞處,但為什麼還是有不少學生做不到? 這就是生活技能的問題,能力沒有展現出來。在某些場合裡,當別人遞菸給你時,同學有沒有能力拒絕。」
     
      所以當健康議題隨著時代改變也越來越多元,學生在『生活技能』以及『素養』或能力的展現,就更為重要,除了菸檳以外還有其他重要議題,例如:視力、口腔、體位、正確用藥、性教育等,沒有一項能跟國人健康脫離關係。張校長說:「身為校長,教育的核心價值是什麼?我們不只要提升孩子的學習成績,他的健康尤其重要!」要怎麼做才能從中取得平衡? 「我們需要站在更高的角度,跨科、跨議題、跨處室『整合』來為學生把關。」
     
    • 貳、營養教育,教育營養
     
      在健康促進學校,其實營養師」也是很重要的一個角色! 張校長分享:「以本市學校為例,營養師除了專做午餐區塊,如果能多參與學校推廣健康促進相關議題,在營養教育這部分,有時比護理師還能更深入,像是從營養學的觀點看健康體位等。」張校長覺得學校午餐也是老師和學生重要的生活教育環節,從『吃』當切入點,很快能拉近師生距離。「我經常利用午餐時間,以身作則的到各班了解每個孩子用餐情形,如此導師也能夠協助一起進行午餐教育。」
     
      另外「有沒有可能將營養師編配到適當的處室,以利營養教學與教育之推展,因為現在很多營養師都編制在總務處;處室不同,任務與使命就會完全不同。如何讓營養師有機會發揮他的專長,進而體現在學生的行為上,這樣才有價值,但如果在總務處,只做做午餐帳目核銷等工作,那就太浪費他的專長與才能了。再從學校的角度來看,現在很多的營養師也都具有碩士學歷,他可以從事很多研究與教育工作,像是行動研究也好,對整個學校或整個縣市來說一定很有幫助。」
     
    • 叁、作對的事,把事做對
     
    • 一、以身作則,擴大影響
     
      學校落實健康促進的關鍵,張校長分享最重要的是:「師生都要願意去做,只要有意願就是開始!」校內的氛圍營造,會受校長領導風格,起很大的影響。「要讓全校自然營造與形成『健康,是生活的一部份。』它不是額外的負擔與業務。」上位者能以身作則,發揮最大的影響力。
     
    • 二、向上管理,向下管理
     
      企業中有一個名詞是扁平化管理(Flat Management),少子化後,小型學校也越來越多,校長如果能夠走動式管理,減少層級、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對中小型學校來說是最好的策略。」不管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只要讓健康促進學校走得更深入。在老師增能部分,需要鼓勵與重視,不單只有健康領域的老師,其他任何科目的教師也佔有舉足輕重的角色,如此才能夠成為一股推力,幫助學生在「品格、健康、學業」取得最好的平衡。
     
    • 三、成功攜手,共創美好
     
      張校長說:評鑑與數據,不會是成功推行的唯一指標。要怎麼看學校成功推行的關鍵? 評鑑獲獎或許是一種肯定,不過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學校以教學為主,如何把健康議題落實在生活、融合在教學中,值得我們反思。」數據會說話,身為校長我們除了從中發現問題,更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以縣市的角度來看,各議題在數據的呈現上,大校、小校更應該攜手合作,從健康促進學校出發,更進一步營造學生、家庭、社區、縣市共好。
  • 106學年度健康促進學校績優縣市分享
    撰稿人:蘇筱嵐營養師
    • 一、縣市年度推動策略與特色
      1. (一)政策全面推動介入
      2. 全縣推動「含糖飲料禁入校園」及「多喝水融入課表」。與衛生局合作拍攝含糖飲料危害宣導影片,發送給全縣215校參考運用,亦上傳youtube,供社會大眾參考。並訂定「彰化縣國民中小學執行喝白開水融入課表注意事項」請各校配合辦理。配合106學年度各校繳交之健促成果,執行「減糖校園自我檢核」。
      3. (二)大手牽小手,健康一起走:訂定「彰化縣106學年度健康促進學校攜手改善計畫」,針對視力、口腔及體位三大議題,補助自願辦理與高關懷學校,藉由定期開會,自主改善學校及專家委員提供高關懷學校執行策略,並互相交流,共同攜手改善本縣學童健康問題。
      4. (三)輔導訪視結合國際認證:106學年度辦理縣內健促輔導訪視,訪視指標結合國際認證指標,不僅減輕學校準備不同訪視資料的行政負擔,更讓學校能循國際認證指標脈絡檢視各校執行健康促進業務辦理情形,鼓勵參與認證。並依據「彰化縣參與健康促進學校國際認證實施計畫」訪視各分組特優、優等、甲等學校為必須參加對象。另各分組待加強輔導學校學校亦請中央輔導委員輔導後亦參加國際認證。
    • (四)向下札根辦理幼兒園相關人員健促研習擴大至私立幼兒園辦理。

    (五)對各校的行政支援,除辦理行政人員、教師、護理人員的增能研習外,並辦理校長主任共識會議,讓本縣的健康促進工作凝聚最大的行動力量。
     
    • 二、得獎感言
    105學年度獲得優等縣市到106學年度獲得特優縣市,最感謝的還是學校第一線人員的配合。「健康」的觀念其實大多數人都有,真正能落實的卻沒有幾人,正所謂「知易行難」。縣府的角色其實是規劃大方向的政策內容、提供輔導及資源,施行還是要靠各校,能榮獲全國健康促進學校特優縣市不僅是對各校的肯定,也說明縣府的政策方向是對的。期望藉由持續推動健康促進學校計畫,培養個人的健康行為及生活型態,整合相關單位資源,以發展多元層面及策略推廣縣內學校健康促進計畫,讓孩子能在健康而溫馨的校園學習與成長,營造健康與安全校園環境。

    三、縣市年度活動花絮
    02-縣市經驗-001含糖飲料宣導影片 - 複製
    圖一:與衛生局合作拍攝含糖飲料危害宣導影片
    02-縣市經驗-002辦理攜手改善輔導會議 - 複製
    圖二:辦理攜手改善輔導會議
    02-縣市經驗-003-辦理健康促進輔導訪視 - 複製
    圖三:辦理健康促進輔導訪視
    02-縣市經驗-004-辦理彰化縣國小學童潔牙觀摩 - 複製
    圖四:辦理2018彰化縣國小學童潔牙觀摩
    02-縣市經驗-005-辦理校長場次健康促進研習 - 複製
    圖五:辦理校長場次健康促進研習
    02-縣市經驗-006-菸檳防制行動劇
    圖六:與衛生局合作辦理菸檳防制行動劇巡演
  • 生活技能我最行 健康體位齊步走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確保兒童健康成長和發育是所有社會關注之主要議題,並公布2016年全球超過3.4億的5至19歲兒童及青少年是過重或肥胖,肥胖是可以預防的,然而生活環境充滿誘惑,像是含糖飲料、高油高鹽的食物,需透過家長、學校、學生共同努力對抗。世界衛生組織同時指出推動以生活技能為基礎的健康教育,是促進學童健康的有效策略。因此,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與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針對國小、國中及高中職學生,結合生活情境,開發以「生活技能」為核心的健康體位三套教學模組,共同推動「生活技能融入健康體位教學」。
     
    有健康觀念 更要有生活好習慣
        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表示,僅有健康觀念卻沒有養成健康行為,不是真正了解健康,運用「生活技能」讓學生擁有自主健康管理的能力,像是學生可覺察自身體位狀況、飲食與運動的現況,藉此引發改變的動機,隨後思考各項選擇的優缺點,並做出對自己健康有利的決定,可應用在許多的生活情境。
        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表示,生活技能教學除了與十二年國教接軌,更以強化學校整合健康教育教學與學校活動效能,增進學生健康生活技能與健康素養。教師的角色與功能已轉換成提供服務者、參與者,亦是一個能力的引發者。
        國民健康署指出,生活技能是「個體能適應及積極的處理每天生活的需求及挑戰的能力」,今年已導入健康促進學校模式於縣市共同推動,輔以結合健康促進學校、衛生局、教育局(處)及社區資源,107年國民健康署以「健康體位」為主題,應用「自我察覺、目標設定、自我管理與監控、有效拒絕、批判思考、解決問題、做決定」等7項生活技能,完成健康飲食、身體活動及健康體位3大面向教學單元,研發教師手冊、學生手冊、教學簡報、教學影片、學生學習單及「健康吃、快樂動、好體位」健康體位活動方案等,並結合12年國教的健體領域新課綱的學習重點與核心素養內涵,107年於新北市、彰化縣及嘉義縣等18所學校先行試教,108年將於22縣市193所學校推動,並整合運用其他健康促進相關平台,後續不僅要融入學校健康教育,還要讓學校成為支持兒童養成健康行為的環境。以營造健康促進支持性環境,促進學童及其家長的健康行為。
     
    生活技能融入教學 培養學生健康帶著走的能力
        生活技能融入健康體位教學教材是採互動式教學,以分組討論及實際操作方式,增加同學學習樂趣及主動學習意願,透過概念的形成、演練及應用,於不同情境下做出健康的抉擇。包括做出「放學後路過炸雞跟薯條店,實在很想買,但想了一下,還是去自助餐店,有飯有菜有肉,營養均衡」的健康決定;或者當同學們問「要不要喝珍珠奶茶?」,可以說「講到奶茶,最近想去參觀農場」來轉移話題、「最近胖了點,不要好了」自我解嘲不能再喝、「我最近開銷有點大」表示錢不夠花,或是直接表明心中的想法,勇於拒絕不健康的要求等,幫助學童瞭解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健康帶著走的能力。此教材亦設計許多課後活動,供學生在課堂後,能夠把健康的生活技能帶到家庭、社區,在生活中落實。
     
    家長學起來 「5招生活技能」陪孩子一起健康成長
        每位孩子回到溫暖的家庭,最常與家長們相處,所有生活起居皆是每天面臨的情境,往往家長的一舉一動皆是影響孩子模仿的關鍵,孩子的改變家長也要支持,在此就列出5招,提供給家長如何與孩子以「生活技能」面對現實情境,包括「先覺察」、「訂目標」、「勤管理」、「拒誘惑」、「解疑惑」,共同陪伴著孩子健康成長:
        (一) 先覺察:看到孩子常常買甜食,又時常久坐玩手機時,應提醒孩子注意這些問題。
        (二) 訂目標:當孩子最近看偶像劇,向家長詢問如何像明星們一樣擁有好身材,並開始想改善飲食及運動習慣,這時可與孩子一起設定可以達成的目標,否則容易半途而廢,也可與孩子共同履行。
        (三) 勤管理:看見孩子開始改變生活習慣,也訂了目標,這時應注意即使訂下目標,尚須持之以恆才能達成,可在家中的月曆表記錄孩子每日運動情形、吃的食物,如有達成可給予獎勵,鼓勵孩子也提醒自己。
        (四) 拒誘惑:當假日外出家庭旅遊,經過手搖杯店時,孩子口渴吵著想喝珍珠奶茶,雖然家長可能也想喝,但被甜食誘惑時,家長務必做好榜樣,不妨出門前將水帶身上,告訴孩子們口渴就喝水,適當拒絕他的請求。
        (五) 解疑惑:孩子懊惱地向家長詢問,為什麼每天都有運動跟吃蔬果的習慣,但身材依舊沒變,此時先引導他發現問題點,可能是活動量不足,或是僅攝取蔬果造成飲食不均衡,並帶著他自主尋求解決途徑(如參考全民身體活動指引或每日飲食指南等官方資訊)。
    國小版學生
    國小版教學
    國中版學生
    國中版教學
    高中職版學生
    高中職版教學

  • 兒童學校參與:學校環境、參與及健康和幸福間關係的橫斷面研究
     
    背景:學校是促進健康和改善身體活動的重要環境,學校的心理社會環境是促進兒童健康和幸福的重要面向。健康促進學校的發展係基於場域健康促進推動的方法,並包括兒童參與作為其基本價值。本文旨在探討兒童參與、學校環境和兒童健康狀況的關係。
     
    方法:本研究計招募九所學校,其中三所為健康促進學校,每個健康促進學校與具有相似背景的兩個非健康促進學校進行配對。共計有214名四至六年級學生完成自填式問卷,學生填寫對其學校社會環境的感知,參與學校活動情形,學校過程及其健康和幸福情形。
     
    結果:學校參與的評量包括四個量表:學生參與學校決策和規則訂定,學校活動,學校事件及對學校參與的感知。四個量表中有三個量表的平均得分差異小未達統計顯著差異。學生參與學校決策和規則訂定(OR=1.22, 95CI=1.12-1.33),學生參加學校活動(OR=1.20, 95CI=1.10-1.31),參加學校事件(OR=1.19, 95CI=1.10-1.29)及對學校參與的正向感(OR=1.26, 95CI=1.15-1.39)皆與學生的健康和幸福呈顯著正相關。邏輯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學生的學校參與與其學校社會生態環境間呈正相關。
     
    結論:這些結果顯示學校參與對學童是很重要,對改善學校環境、學生關係及正向健康和幸福結果具有重要意義。學校參與與學校社會生態環境及健康和幸福結果間的正相關,反映提供學校支持性環境可增進學生參與學校生活及改善與維護學生的健康和幸福及學校關係。
     
    關鍵詞:兒童參與、學校社會生態環境、健康及幸福、健康促進學校、愛爾蘭






    Children’s participation in school: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 environments, participation and health and well-being outcomes

     
    BMC Public Health 14:964
    Yetunde O John-Akinola & Saoirse Nic-Gabhainn (2014)

     
    Background: Schools are a key setting for health promotion and improvement activities and the psycho-social environment of the school is an important dimension for promoting the health and well-being of children. The development of Health Promoting Schools (HPS) draws on the settings-based approach to health promotion and includes child participation as one of its basic value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ild participation, the school environment and child outcomes.
     
    Methods: Study participants were recruited from nine primary schools, three of which were designated as Health Promoting Schools (HPS). Each HPS was matched with two non-HPS (NHPS) with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Two hundred and thirty-one pupils in the 4th-6th class groups completed self-report questionnaires to document their perspectives on the school socio-ecological environment, how they take part in school life, school processes and
    their health and well-being.
     
    Results: School participation was measured with four scales: participation in school decisions and rules, school activities, school events and positive perception of school participation. The differences in the reported mean score for three of the four scales were marginal and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However, the mean score for reported positive perception of school participatio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χ2 = 5.13, df =1, p < 0.05) among pupils in HPS (mean = 26.03; SD 3.37) compared to NHPS (mean = 26.30; SD 3.36). Participation in school decisions and rules (OR 1.22, 95% CI 1.12-1.33), participating in school activities (OR 1.20, 95% CI 1.10-1.31), participating in school events (OR 1.19, 95% CI 1.10-1.29) and reported positive perception of school participation (OR 1.26, 95% CI 1.15-1.39) were all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health and well-being outcomes for all pupils.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es indicated positive associations between school participation and school socio-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clusion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school participation is important for children in schools and is relevant for improved school environment, relationships and positive health and well-being outcomes. The positive associations between school participation and school socio-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health and well-being outcomes suggests that pupil health and well-being and school relationships could be improved or sustained by providing or supporting an environment that encourages pupil participation in school life.
     
    Keywords: Children’s participation, School socio-ecological environment, Health and well-being outcomes, Health promoting schools, Ire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