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年健康促進學校電子報-第一期
  • 104年度健康促進學校中央輔導委員與縣市教育局處共識會議報導


    撰稿者:范舒婷專任助理、張鳳琴副教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承辦教育部國民及學年教育署(以下簡稱國教署)104年度健康促進學校輔導計畫」,於10497日舉辦「中央輔導委員與教育局處共識會議」,當天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王承先副署長、學生事務及校園安全組楊國隆組長、陳慧玲科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許添明院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郭鐘隆主任、黃松元教授、陳政友教授、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社區健康組林真夙研究員等多位長官蒞臨參與。王副署長提及,成功推動健康促進學校需仰賴中央和地方的無縫接軌,才能將健康促進理念帶給校園中的教職員生,並把健康促進的精神擴及到社區每個角落,建立由下而上」的推展模式,讓健康融入日常生活當中。

     

        計畫團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劉潔心教授、張鳳琴副教授報告「104年度健康促進學校輔導計畫」,該計畫目標包括,持續強化實證導向的二代健康促進學校機制、建置健康促進學校輔導支持網絡系統、維護充實臺灣健康促進學校網站、增能教師各健康議題生活技能教學、建構與發展「學校、家庭、社區行動結盟」策略模式並評價成效。104年度計畫強調強化家長參與 (Parent Engagement)策略,期透過家長聯

    繫、鼓勵家長參與、建立學校家長結盟等,強化健康促進學校的家庭社區結盟策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張晏蓉助理教授、廖邕助理教授報告各縣市行動研究成果,及在健康促進學校推動上各校所運用的家庭社區結盟策略,並指出家長與社區是健康行為改變的關鍵。義守大學廖梨伶助理教授報告輔導委員的工作任務,中央輔導團隊應充能、帶領與培養地方輔導委員對各項健康議題具有專業知能,以提供各學校專業的諮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施淑芳助理教授報告臺灣健康促進學校網站,提供教職員生與民眾瞭解「健康促進學校」概念,並透過「輔導網站」、「行動研究專區」等資訊提供,增能教職員生推動健康促進學校。交通大學牛玉珍講師報告結合家庭社區結盟之健康促進學校策略模式,強調如何加強家長連結、參與、支持等方式,以提昇家長參與健康促進學校各健康議題,及維持學生健康行為。新北市積穗國中龍芝寧主任在家長參與生活技能健康教學提供許多實務上的經驗,如積穗健康家-生活技能魔法書運用,提供全面性的健康教育課程。

         
        各健康議題計畫主持人報告104年度健康促進學校各健康議題推動策略。視力保健計畫主持人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眼科系系主任吳佩昌醫師,指出蔣經國先生曾說近視已是一種疾病,近視未來將是國安危機臺灣視力保健問題在於高近視率和早發近視,目前主要著重「預防」與「矯治」之策略。健康體位計畫主持人陽明大學劉影梅教授,介紹85210(保我210)策略及維持良好體位之五大核心能力並教授如何促進中小學生健康體位策略金三角(AID;活躍生活Activity、優雅自信Image健康飲食Diet)。口腔保健計畫主持人高雄醫學大學黃曉靈教授指出2012年我國6-18 歲兒童及青少年口腔健康狀況調查公布之12歲兒童恆齒齲齒經驗指數的數值為2.5顆,相較於全球12歲兒童恆齒平均為1.67顆較高,並提出目前推動口腔策略為塗氟填溝有保障,潔牙少糖好口腔為主要目標。校園害防制計畫主持人亞洲大學黃雅文教授,介紹學生可運用329菸害防制策略來拒菸。性教育計畫主持人輔仁大學鄭其嘉副教授指出性教育不是“性行為”教育,健康教育老師教授性教育應以人性教育、愛的教育、品格教育為要點。全民健保計畫主持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董貞吟教授在校園推動全民健保上,指出健康教育老師教導學生瞭解全民健保自助互助精神與珍惜健保資源。校園正確用藥計畫主持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張鳳琴副教授報告正確用藥五大核心能力,及今年推動正確使用感冒藥之五要五不。

     

       
        為強化中央輔導委員協助縣市教育局()健康促進學校計畫的推動會議中邀請中央輔導委員與縣市教育局處討論健康促進學校推動重點、策略與成效,並討論未來推動目標。中央輔導委員與各縣市熱絡討論,各縣市也分享未來推動重點。桃園市政府教育局體育保健科鄭卉玶科長分享桃園市推動健康促進學校計畫經驗,說明結合學校衛生委員會及健康促進學校在地輔導團,發展有效的策略及計畫,並定期召開會議及增能研習營,來強化健康促進學校輔導之成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劉潔心教授為此次會議總結,指出增進下一代孩童健康是我們的使命,感謝教育部國教署、各縣市政府、中央輔導委員、地方輔導委員等資源投入,對孩子健康素養與生活技能的培養是最棒的投資,感謝學校師長結盟社區資源積極推動健康促進學校,透過學校、家庭、社區結盟,提供教職員生與社區民眾健康支持環境,讓健康生活化、生活健康化。

      

    健康議題

    104年度宣導slogan

    健康體位

    胖瘦不是命定,85210就能搞定

    視力保健

    兒少近視病,控度來防盲,戶外防近視,3010眼安康

    口腔衛生

    塗氟填溝有保障,潔牙少糖好口腔

    菸害防制

    329三緘其口不吸菸,不吸二手三手菸,9陽神功來拒菸,健康久久久

    檳榔防制

    檳榔子不加添加物,本身就是致癌物(檳榔子本身就是致癌物 即使不加紅灰、白灰、荖花、荖葉,嚼它就是會致癌)

    性教育(含愛滋病防治)

    全人性教育,愛己尊重人

    全民健保

    愛擁健保,幸福美好

    正確用藥

    吃藥不能防感冒,喝水休息健康到

    各健康議題簡報,詳見臺灣健康促進學校網站

     

     
     
     
     

  • 學童視力保健推動與現況   

    撰稿者:長庚醫療財團法人高雄長庚紀念醫院
    眼科主任暨副教授吳佩昌醫師 
        近年來,「近視病」併發症已成為台灣及東亞失明原因的首位,是國家安全及公共衛生嚴重問題,所以整體性預防「近視病」導致的視力不良問題是刻不容緩的。依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99年學齡前兒童近視及每五年委託調查「台灣地區6-18歲屈光狀況之流行病學」研究結果顯示:99年學齡前兒童近視盛行率,大班9.4%、中班5.9%;小一近視盛行率於75至99年為3%上升至21.5%,小六近視盛行率依序為27.5%上升至65.8%,顯示小一學童近視比率有快速大幅上升現象,且尚未上國中,已有三分之二學童近視。由於學(幼)童近視產生之後,其度數每年飆升,度數增加就像爬樓梯很難控制,國小國中每年增約100度、高中每年增約50度、大學每年增25度,而且愈早產生近視,度數增加愈快,青壯年時越容易成為高度近視。且年紀越小近視,越容易高度近視,將來變成高度近視的機會愈大,而高度近視有極易引起視網膜剝離、白內障、青光眼、黃斑出血、黃斑退化等併發症,甚至成為視力喪失的主要因素。高度近視被認是失明的孤兒,一旦失明,對外界感覺不靈敏,行動遲緩,運動量減少,接著而來的肥胖、糖尿、膽固醇等慢性病接踵而至,甚至導致生命縮短,對個人及社會損害極大。
         近四十年來,學童視力保健一直是我國教育與衛生主管機關重視的健康議題,臺灣視力保健問題在於高近視率和早發近視。高近視盛行率的國家,若未能採取有效的防治策略,不僅造成近視罹患族群的經濟負擔,更可能影響國家重要工作的推展。一旦近視,兒少飆升,且終身近視,且眼鏡或雷射近視手術皆無法治癒此「近視病」,而且「近視病」存在導致失明的風險高,所以,一旦近視,等同輸在起跑點,競爭力更是減弱。然而,一般人常以為近視沒甚麼,以為戴眼鏡就好了,甚至連歐美國家以往也以為近視只是一個簡單的屈光異常,所以忽略近視是一個疾病,一個嚴重到失明的疾病的觀念要先建立起來,大家重視了,防治才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近視病看似簡單,其實複雜,因近視發生機轉不明、多年來近視預防政策之重點不明、近視醫學知識缺乏。過去教育端對於近視的瞭解多從片面的危險因子層面著手改善閱讀環境,學幼童視力保健計畫之推動著重「預防」與「矯治」,如何落實實施有效之介入策略,提供政府規劃視力保健政策之參考,是一大挑戰。由於之前的近視原因不明,主要是針對專家意見來作為近視防治的重點工作,例如改善室內照明、課桌椅高度、護眼操及望遠凝視,但因實證醫學尚未浮現有效的保護因子,故成效並不顯著。
        從紮根做起,提倡『預防勝於治療,從小做起』,將複雜變簡單。在民國98年開始在教育部視力保健諮詢會議中,吾人根據最新國內外實證研究,首次提出戶外活動預防近視的新視力保健觀點,力促提高保護因子來延緩學童近視的發生。同年,策劃高雄長庚醫院鄰近的小學,在下課時間教室關燈以節能減碳,並鼓勵學童到教室戶外活動,此研究「國小學童下課戶外活動ROC, Recess outside classroom」有效的顯著減少近視度數惡化13度,近視學童增加的比率也減少一半以上(8.41% vs. 17.65%; P<0.001),證實戶外活動顯著減少近視發生及降低近視度數的增加。
        由此成果引證,教育部從民國99年開始推動增加學童戶外運動時間,強化體力預防近視以增強國力,國民體育法於民國102年12月11日修正公布並規定學童除體育課程時數外,每日參與體育活動之時間,每週應達一百五十分鐘以上,大部分的學校依據此法令於103年9月開始配合教育部體育署宣布啟動sh150方案(Sport & Health 150方案),推動每週在校運動150分鐘方案。教育部103~104年度新視力保健計畫,由實證醫學角度規劃了「近視會失明,戶外防近視、控度來防盲」三大重點方向,鼓勵教師從課程面與生活面結合下課戶外及戶外教學,大力推動每天戶外活動120分鐘及近視防治有效策略。這三年,全國小學生的視力不良率已經有了前所未有的下降,令許多師長們振奮,終於近視防治有了新方向與新希望。
        現今校園新視力保健計畫涵蓋三段預防概念,依據實證性文獻所提的重點包含:預防或延緩近視發生、早期發現視力異常學童進行轉介複診,各縣市應該積極的規劃不同推動的在地模式,引導地方輔導委員積極開發整合在地的眼科資源,建制學童視力篩檢轉介流程並研擬高度近視高危險群個案管理策略,同時跨部結合國健署、眼科醫學會及健保署,盼為近視防治引進新方向與策略,結合教育、醫療及衛生等單位,共同達到預防近視及控度防盲的目標。
        在台灣,近視的嚴重性已經等同於國安問題,「近視病」的合併症已造成非常嚴重的經濟與社會負擔。如今,實證醫學的近視保護因子與危險因子更加清楚浮現,校園內知識與觀念,應強化對「近視病」的認知,啟動教師、學童及家長之近視病防治觀念,對於未近視或即將近視的兒童應加強保護因子,下課教室淨空,強化孩子下課走出教室,每天只要戶外,不論任何活動或運動,戶外活動達到120分鐘。同時弱化危險因子,控制近距離活動的中斷休息,每30分鐘近距離活動,休息5-10分鐘。此外,校園內各單位各司其職,協力幫學童做正確的診斷、早期及長期控制兒童近視,以減少未來高度近視族群。對於已經近視的兒童,應散瞳確定診斷及每半年監控度數變化並長期醫療控制至成年前,戶外活動加上輔助治療(低濃度阿托平眼藥水或角膜塑型鏡片,並配套護眼防曬措施:如戶外戴帽或太陽眼鏡。
        身為醫師,每天門診常常有二十幾歲年輕及壯年病患因為近視四、五百度產生的黃斑出血及視網膜剝離等近視病併發症,造成視力的無法恢復,是多麼心痛與無奈,所以預防勝於治療,孩子在高中前不近視,近視度數不惡化,同時清楚知道近視是疾病,失明風險高、雷射未治癒」之觀念是解決未來高度近視失明潮的重要方向,讓下一代未來主人翁的視力,共同脫離高度近視的風險。戶外活動防近視,簡單、可行、有效,新方向與新希望,近視防治已露曙光,後續仍需持續大家共同努力,台灣近視率的下降與近視的控制將是指日可待的。
                                                                              

  • 新北市健康促進學校推動-明眸皓齒健體好兒童


    撰稿者:邱俊傑校長、蘇柏宇股長

        本市為提升一般民眾健康概念,積極推動「新北健康城市計畫」,而「健康」更為本市教育施政主軸,期致力結合「運動」、「衛生保健」兩大工作方針,全面提升本市各級學校學童健康。健康促進學校計畫是針對本市在學學生健康問題所規劃的學校衛生教育方針,期透過學校教育模式,提供學生正確健康知識、態度及技巧,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並懂得自我健康管理,享受健康的人生生活。

        由於本市幅員含括都會及偏鄉地區,市區校園活動空間有限,加上學生家長升學主義意識強,學生戶外活動時間少,家長下課安排孩子各項安親或才藝課程,造成視力不良及體位不佳情形嚴重,偏鄉地區則因為隔代教養或未養成口腔保健習慣及就醫不便,造成齲齒率偏高。所以,發展新北市本位的學生健康促進活動,一直是本市努力的方向。

        在本局規劃全市學校健康促進實施計畫之後,由健康促進七大議題中心學校、協力學校、校群學校、國際認證示範學校及全市高中以下之各級學校共同推動,執行健康促進推動之有效策略,包含:組織全市衛生委員會暨健康促進輔導團、強化橫向組織網絡、推動健促學校輔導網絡、增進教師及健促學校行政人員之健康促進專業知能、各校擬定年度工作計畫、獎勵機制、追蹤評鑑與輔導、校群學校進行行動研究等,全市學校更以六大範疇策略全面推動「健康促進學校」。

        首先,推動健康促進學校輔導網絡尤其發揮成效,本市針對健檢指標未達全國均標之學校列為高關懷學校(含校群學校),以實證精神,針對學校背景分析數據,找出關鍵問題對症下藥,於校本健康促進學校資料中加強相關議題之改善策略,並由中央輔導委員輔導與訪視,協助找出校本健康問題介入有效策略以解決學校健康問題。

        其次,強化橫向組織網絡,結合衛生局、消防局、大專院校學術單位、民間機構、醫療院所共同推動健康促進工作,共同合作推動專案計畫如「校園正確用藥推廣計畫」、「健康體位計畫」、「校園性教育(含愛滋病防治)計畫」、「拒菸技巧入班宣導」、「愛滋病防治入班宣導計畫」、「健康小學堂競賽」、「正確用藥宣導-麥迪森競技場」、「CPR+AED急救教育訓練」等。

        當然,最重要的是各校落實推動健康促進相關策略,各校訂定校本健康促進學校計畫前,針對校本重點議題依照六大範疇擬訂有效策略,包含視力保健的規律用眼3010及戶外活動120,口腔保健的餐後潔牙及窩溝封填、健康體位的85210等策略,確實且持續的推動,從觀念、態度到行為,讓孩子養成自主管理的習慣。

        除此之外,新北市有許多因地制宜的創新作為,為學校健康促進創造績效,如:偏遠地區的眼科及牙科醫療巡迴服務,解決偏鄉醫缺問題;健康促進各議題網路問卷之建置及施測,協助學校找出校本問題;護眼筆記的推出,讓國小學童養成定期檢查眼睛的好習慣,避免過早近視及高度近視發生;每學年期末健促成果審查報告,透過專家學者的評鑑,了解並審視各校健康促進實施現況,進而提升各校學生健康狀況。

        在跨局處的合作及全市各級學校的努力之下,本市各項學生健康數據明顯進步,國中小學生視力不良率從102學年度的59.86%降至103學年度的59.15%;國小一、四年及齲齒率從50.99%、43.76%分別降至48.64%、43.37%;國小及國中的過重及肥胖率從102學年度的30.78%、30.09%降至29.84%及29.28%。

        此外,本市103學年度榮獲多項健康促進獎項,如:積穗國中及更寮國小榮獲健康促進學校國際認證金質獎,中港國小、橫山國小及吉慶國小榮獲銀質獎,重慶國中及大崁國小榮獲銅質獎;橫山國小榮獲國教署視力保健特優學校、中港國小榮獲國教署口腔保健特優學校、汐止國中榮獲國教署無檳校園金質獎、重慶國中榮獲正確用藥績優中心學校等,這些都是對新北市推動健康促進學校的肯定。今(104)9月,新北市政府更在教育部國教署全國健康促進績優縣市的評選中,榮獲103學年度健康促進特優地方政府,備極榮耀

    護理師指導貝氏刷牙法 戶外活動120


    七所學校獲健促國際認證金銀銅獎 校群學校輔導訪視會議





  • 打敗登革熱

     

    資料來源:疾病管制署

    登革熱(Dengue virus)    

    一、簡介

        登革熱(Dengue fever),是一種由登革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由黃病毒科(Flaviviridae)黃病毒屬(Flavivirus)中的登革病毒亞屬所引起,在登革病毒亞屬裡共有四種登革病毒,它們依抗原性的不同分別稱為第Ⅰ、Ⅱ、Ⅲ、Ⅳ型,這種病毒會經由蚊子傳播給人類,而每一型都具有能感染致病的能力。

        如果患者感染到某一型的登革病毒,就會對那一型的病毒具有終身免疫,但是對於其他型別的登革病毒僅具有短暫的免疫力(通常約為2-9個月之間),過了這段期間以後,還是有可能再感染其他型別。例如以前曾得到過第Ⅰ型登革熱,雖不會再得到第Ⅰ型登革熱,但之後仍有可能還會得到第Ⅱ、Ⅲ、Ⅳ型等三型的登革熱。

        臨床上重複感染不同型登革病毒,可引起宿主不同程度的反應,從輕微或不明顯的症狀,到發燒、出疹的典型登革熱,或出現嗜睡、躁動不安、肝臟腫大等警示徵象,甚至可能導致嚴重出血或嚴重器官損傷的登革熱重症。

        全球登革熱的好發地區,主要在熱帶及亞熱帶有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分布的國家,特別是埃及斑蚊較多之地區,包括亞洲、中南美洲、非洲及澳洲北部,以及部分太平洋地區島嶼,但隨著全球化發展逐漸便利,各國之間相互流通及往返也趨於頻繁,自1980年代之後,登革熱也開始有向各國蔓延的趨勢,2010年首度於歐洲的法國及克羅埃西亞出現本土疫情,2013年首次於美國本土現蹤,在部分東南亞國家如印尼、越南、泰國、菲律賓及若干中南美洲國家,已生根成為地方性傳染病,因此也逐漸成為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了。臺灣位於亞熱帶地區,像這樣有點熱、又有點溼的環境,正是蚊子最喜歡的生長環境,所以如果稍微不注意,很容易就會成為登革熱流行的地區。


     

     二、疾病資訊

    ()傳播方式:

        一般認為人與病媒蚊間的傳播循環為唯一的傳染途徑,但在馬來西亞西部與西非,另有猴子與病媒蚊間的傳播循環報告,亦即是森林傳播循環(forest transmission cycle)。近年分別在千里達及緬甸的仰光發現埃及斑蚊可在自然狀況下將登革熱病毒經卵傳至下一代,只是陽性率較低(分別為1/158 5/199)。在西非也從森林中之雄蚊分離出登革病毒,顯示登革病毒在自然界可以經卵傳遞。但是這種垂直傳播循環在登革病毒的自然生態循環上到底占有多大份量則尚待評估。
       
        臺灣主要傳播登革熱的病媒蚊為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及白線斑蚊(Aedes albopictus),這些蚊子的特徵都是身體是黑色的,腳上有白斑。其中埃及斑蚊的胸部兩側具有一對似七弦琴的縱線及中間一對黃色的縱線,喜歡棲息於室內的人工容器,或是人為所造成積水的地方;白線斑蚊則是中胸楯板部位中間,有一條白色且明顯的縱紋,並比較喜歡棲息於室外。一天叮咬人的高峰期約在日出後的1-2小時及日落前的2-3小時,此時到戶外活動請做好自我保護措施。

          ()潛伏期:

    1. 典型登革熱的潛伏期約為38(最長可達14)

    2. 病人發病前一天至發病後5天的這段期間,稱為「可感染期」,或稱為「病毒血症期」,如果感染者在這個時期被斑蚊叮咬,那麼這隻斑蚊將感染登革病毒,病毒在蚊子體內經過8-12天的增殖,這隻斑蚊就具有終生傳染病毒的能力,當牠再叮咬其他人時,就會把體內的登革病毒傳染給另一個人。

       

        ()發病症狀:

       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有些人感染登革熱時,症狀輕微,甚至不會出現生病症狀。而典型登革熱的症狀則是會有突發性的高燒(≧38℃),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關節痛及出疹等現象;然而,若是先後感染不同型別之登革病毒,有更高機率導致較嚴重的臨床症狀,如果沒有及時就醫或治療,死亡率可以高達20%以上,所以民眾千萬不能掉以輕心!發病後的第3~5天,若病情突然加劇,如發生劇烈疼痛、抽搐、昏迷、意識狀況及血壓改變等,須注意是否進展為登革熱重症。

    ()預防方法:

    登革熱是一種「社區病」、「環境病」,且病媒蚊對於叮咬對象並無選擇性,一旦有登革病毒進入社區,且生活周圍有病媒蚊孳生源的環境,就有登革熱流行的可能性,所以民眾平時應做好病媒蚊孳生源的清除工作。此外,民眾平時也應提高警覺,了解登革熱的症狀,除了發病時可及早就醫、早期診斷且適當治療,亦應同時避免再被病媒蚊叮咬,以減少登革病毒再傳播的可能。

    1.  一般民眾的居家預防:

    (1)家中應該裝設紗窗、紗門;睡覺時最好掛蚊帳,避免蚊蟲叮咬清除不需要的容器,把暫時不用的花瓶、容器等倒放。

    (2)家中的陰暗處或是地下室應定期巡檢,可使用捕蚊燈。

    (3)家中的花瓶和盛水的容器必須每週清洗一次,清洗時要記得刷洗內壁。

    (4)放在戶外的廢棄輪胎、積水容器等物品馬上清除,沒辦法處理的請清潔隊運走。

    (5)平日至市場或公園等戶外環境,宜著淡色長袖衣物,並在皮膚裸露處塗抹衛生福利部核可的防蚊藥劑。

    2.  清除孳生源四大訣竅-澈底落實「巡、倒、清、刷」:

    (1)  「巡」─經常巡檢,檢查居家室內外可能積水的容器。

    (2)  「倒」─倒掉積水,不要的器物予以丟棄。

    (3)  「清」─減少容器,使用的器具也都應該澈底清潔。

    (4)  「刷」─去除蟲卵,收拾或倒置勿再積水養蚊。

    3.  感染登革熱民眾,應配合的事項:(對病人、接觸者及周圍環境之管制)

    (1)  感染登革熱民眾,應於發病後5日內預防被病媒蚊叮咬,病房應加裝紗窗、紗門,病人可睡在蚊帳內。

    (2)  防疫單位應進行孳生源清除工作,並依相關資料綜合研判後,評估是否有必要實施成蟲化學防治措施。登革熱患者周遭可能已有具傳染力病媒蚊存在,所以應調查患者發病前2週以及發病後1週的旅遊史(或活動地點),確認是否具有疑似病例。

        ()治療方法與就醫資訊:

    1. 由於目前沒有特效藥物可治療登革熱,所以感染登革熱的患者,一定要聽從醫師的囑咐,多休息、多喝水、適時服用退燒藥,通常在感染後兩週左右可自行痊癒。

    2. 對於登革熱重症病患應安排住院,適時的介入措施,提供完整嚴密及持續的照護,可將死亡率從20%以上降到1%以下。

        ()預防接種建議:

    1. 登革熱目前尚無有效可施打之疫苗。

    2. 小常識:

    (1)登革熱疫苗其實從1970年代即已展開研究,但因為登革熱病毒共有四種型別,所以在疫苗研發時,必須考量能夠同時符合對抗四種型別病毒的保護力。

    (2)但疫苗難免會有副作用,在登革熱疫苗的試驗中發現,單一型別疫苗的副作用很輕微,但四種型別疫苗的副作用卻常發生且較嚴重;此外,只要疫苗缺乏其中一型抗體,一旦被感染到缺乏的那種病毒時,反而更容易增加登革熱重症的發生機率、疾病嚴重性(毒力)與流行的潛在危機等。

    因此,在尚未有經人體試驗證實安全、有效的登革疫苗被核准上市前,建議民眾應加強自身的防蚊措施,並積極清除積水容器,杜絕病媒蚊孳生才是防治登革熱的根本之道。






  •  轉譯「世界衛生組織健康促進學校計畫:後設分析研究」


    題目: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s Health Promoting Schools framework: a Cochran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作者:Rebecca Langford, Christopher Bonell, Hayley Jones, Theodora Pouliou, Simon Murphy, Elizabeth Waters,Kelli Komro, Lisa Gibbs, Daniel Magnus, Rona Campbell

     

    期刊:BMC Public Health (2015) 15:130 DOI 10.1186/s12889-015-360-y

     

    摘要撰寫者:范舒婷專任助理、張鳳琴副教授

     

    摘要

    背景

    健康的兒童能有較好的教育表現,對成年後健康的改善也相當有助益。世界衛生組織的健康促進學校架構係運用整體策略,以增進學校的健康與學習效益。然健康促進學校計畫成效仍尚未被檢視。

     

    方法

    該研究搜尋2011年至201320項健康相關、社會科學資料庫,及臨床試驗登錄與相關網站。研究對象含括4歲至18歲就學青少年。健康促進學校介入計畫需包括:健康促進教學課程介入、學校風氣與環境的營造、家庭與社區的參與。由兩位審查者確認收錄的文獻、排除資料偏差風險等,結果依各健康議題進行分析。

     

    結果

    本計畫計分析67項各健康議題的健康促進學校計畫文獻,較少研究檢視健康促進學校對課業的影響,結果發現健康促進學校介入計畫對身體質量指數(BMI)、身體活動、體適能、蔬果攝取、菸品使用、被霸凌皆有正向的效果。健康促進學校計畫介入對改善身體質量指數改善有些許效果,對脂肪攝取、飲酒、藥物濫用、心理健康、暴力霸凌等議題效果尚缺乏實證。研究限制包括方法上多採自述的資料分析、缺乏長期的成效追蹤與較高的流失率。

     

    結論

    本研究Cochrane 文獻分析發現世界衛生組織的健康促進學校計畫架構對於改善學童的健康是有效果,雖然效果並非很大,但對全人口健康的影響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