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HPS Newsletter-6th Issue
  • 桃園市110學年度全民健保(含正確用藥)第二次校際聯盟共識會議及神農小學堂暨正確用藥教師增能研習

    資料提供:桃園市潛龍國小劉姿麟衛生組長
        為提升教師對全民健保(含正確用藥)相關知能,桃園市政府教育局假桃園市潛龍國小視聽室於111年5月4日舉辦桃園市110學年度全民健保(含正確用藥)第二次校際聯盟共識會議,以及於111年6月29日舉辦桃園市市長杯神農小學堂正確用藥教育健康知識創意競賽種子教師增能研習。與會貴賓包含中央輔導委員張鳳琴教授、董貞吟教授、桃園市潛龍國小游月鈴校長等共襄盛舉。

        111年5月4日的桃園市110學年度全民健保(含正確用藥)第二次校際聯盟共識會議以及111年6月29日桃園市市長杯神農小學堂正確用藥教育健康知識創意競賽種子教師增能研習,都邀請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董貞吟教授講授全民健保議題,深入潛出地說明全民健保的目標、歷史、架構、特色等,點出全民健保目前面臨的挑戰,再將其轉化為教育目標,透過創意媒材,如繪本、親子日誌、各種不同玩法的桌遊等,以及多元、分學制的評量工具,將珍惜健保的相關知能深植孩子心中。

        而111年6月29日桃園市市長杯神農小學堂正確用藥教育健康知識創意競賽種子教師增能研習,也邀請了桃園市藥師公會顧問、吉康生活藥局楊嘉慶藥師,以「正確使用中西藥講座」及「校園健康促進講座」兩個主題,為與會教師進行增能。「正確使用中西藥講座」講解「用藥五要」及「用藥五不」的口訣、正確服藥的方法、和生活圈附近的醫師藥師維持良好的關係、了解可用資源,並詳細說明在看病或諮詢藥師時,可以如何清楚表達自己的身體狀況,以及藥品的保存方法等,也提供許多選購中藥的注意事項等。而「校園健康促進講座」的主題,楊藥師將七大健康議題加上安全教育、正向心理健康促進,為現場與會老師做了整體的概念複習,也補充了防疫、新興毒品等相關知識,讓老師回去指導學生參加神農小學堂競賽時,具有完備的健促相關知識概念。

        桃園市政府教育局表示,相信藉由這兩場增能活動,能使在地方推動全民健保(含正確用藥)議題的學校及教師,了解最新的資訊和可用資源,將這些觀念和工具帶回學校,以利持續在推廣全民健保(含正確用藥)議題及跨領域的健康促進學校,讓珍惜健保、正確用藥的精神在校園裡落地生根。


     
    LINE_ALBUM_5月4日共識會議_220620_2
    111年5月4日舉辦桃園市110學年度全民健保(含正確用藥)第二次校際聯盟共識會議與會貴賓
    LINE_ALBUM_5月4日共識會議_220620_29
    111年5月4日舉辦桃園市110學年度全民健保(含正確用藥)第二次校際聯盟共識會議潛龍國小游校長致詞
    LINE_ALBUM_5月4日共識會議_220620_5
    LINE_ALBUM_5月4日共識會議_220620_30
    111年5月4日舉辦桃園市110學年度全民健保(含正確用藥)第二次校際聯盟共識會議董貞吟教授講解全民健保議題
    111年5月4日舉辦桃園市110學年度全民健保(含正確用藥)第二次校際聯盟共識會議大合照
    messageImage_1656480927143
    111年6月29日舉辦桃園市市長杯神農小學堂正確用藥教育健康知識創意競賽種子教師增能研習董貞吟教授講解全民健保目標
    01
    111年6月29日舉辦桃園市市長杯神農小學堂正確用藥教育健康知識創意競賽種子教師增能研習董貞吟教授分享全民健保相關知識與國小端推動策略
    messageImage_1656486052763
    111年6月29日舉辦桃園市市長杯神農小學堂正確用藥教育健康知識創意競賽種子教師增能研習楊嘉慶藥師校園健康促進講座
    02
    111年6月29日舉辦桃園市市長杯神農小學堂正確用藥教育健康知識創意競賽種子教師增能研習聯新醫院徐凱芳藥師說明競賽規則
  • 擁正向,保健康;好心理,善校園

    延平國中校長杜俊興
      身為一所學校的校長,我最樂見的和想見的學生理想圖像就是一個孩子能夠欣賞自己的優點、敢勇於面對挑戰、會同理他人的難處,和擁有一顆願意服務行善的心!所以,在我的校園裡,學生們多會是樂於生活、快樂學習的。相信敏銳的您會發現我所說的這些理想特質與生活表現就是目前我們教育部要推動正向心理健康「五正」、「四樂」的內容。

      擔任教職即將滿二十載,在不同職務上經歷過許許多多親師生遭遇到的問題與現象,常常捫心自問當下的我有和當初89年踏出師大校門時的我有不一樣嗎?我常說我很幸運,第一年任教時遇到的校長和主任給我很大的影響,他們給我很多自由讓我可以秉持初衷地做我認為行政該做的事和教我想教的健康教育!因為有他們的支持,我才能在學校的最前端引導學生、幫助老師,而且樂此不疲!

      那麼,我的教育初衷又是什麼呢?能夠讓我一直積極面對和耐心守護學生老師的原因又是什麼?答案就是我擁有一顆「正向」的心!這是我在師培過程中(筆者就讀師大衛教系,現為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所學習到的教育初衷,後來我在國教院受校長訓時,寫自己的教育初衷也是以要讓學生們可以「正向學習、快樂成長」為己任。正是這樣的正向心理素質在我從事教職與行政職工作的二十年裡,給了我最大的支持與幫助。

      我們不難發現每一項教育議題學習的背後就是代表它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例如性別平等教育議題要處理的就是性別不平等的問題;品德教育議題要處理的是學生偏差行為問題……等。學校在推動議題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就會發現要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有好的教育策略,才能完整地落實!學生大多的行為表現取決於他的價值觀認同,然後他們的行為會彼此交織影響,最後衍生出許多校園問題。

      所以,若能透過教育(課程學習)來建立正向學習,從源頭把關好,定能免除很多目前的教育困境,像是校園霸凌、自我傷害或是中輟拒學等。換言之,就是透過建立「五正」的認知與情意,輔以「四樂」的態度,才能養成「正向」的健康素養,最後進而達到每項教育議題的終極學習目標。

      是以,我深深以為若能在中等教育階段就能幫孩子們埋下正向心理健康的教育種子,相信未來不管他們在哪一種行業裡打拼,都能有所幫助。校園裡只有一個人正向是遠遠不夠的,而正向心理健康也絕對不僅僅是健康教育裡的一門單元而已,它需要被更認真地看待與時時刻刻地實踐,才能從一個學生擴散到所有的學生,再從學生影響到家庭、社區,整個環境都正向了,這樣的正向才「能」是真正的正向!而這樣的正向心理健康紮根,對整個社會國家而言,不僅是減去許多負面的損耗,更會在無形中提升了國力、增加了所有人的生活幸福感!
    L夾-0608-2
  • 結合各局處及社區資源 嘉義市健促表現數據看得見

    資料提供:張一梅營養師
        嘉義市國民中小學全面參與健康促進學校實施計畫,相關六大議題皆全力推動,融入於生活教育之中,全面提升學生心理及生理各方面健康。藉由學校、教育處、衛生局、環保局等單位的共同合作,資源整合,建立良好跨部合作模式,共同推動各議題宣導活動,以增強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及正確健康意識。同時協請本市醫師公會、牙醫師公會、中華民國學校護理人員協進會嘉義分會、本市消防局及鳳凰志工協會、各校志工團體及社區相關醫療院所等,結合社區資源共同推動健康議題,落實相關健康行為與能力。

        本市推動健康促進學校的優勢在口腔保健,這是因為本市全面自辦學校午餐,推動潔牙教育,並在牙醫師公會的協助下,長期推動口腔保健的結果。而就社會資源而言,本市推動健康促進學校的優勢在於醫療資源豐富,各項複檢率的數據表現均良好。然而,我們不應以此自滿,更以100%複檢率做為努力的目標,以打造本市成為適合永久居住的健康城市。
    01
    駐校護眼醫暨視力保健劇團首航典禮
    02
    市長帶領宣導防制電子煙
    03
    教師帶領學生戶外健走接近大自然
    04
    全民健保融入桌遊寓教於樂
    05
    急救教育-學生實際操作CPR動作
    06
    校牙醫為學生檢查牙齒並確實記錄以利矯治
  • 促進健康觀念 「校園健康主播」評選出爐

    【教育部新聞稿】
      為推動校園健康促進扎根教育,教育部國教署辦理「校園健康主播」評選活動已邁入第6屆,110學年度全國國小、國中、高中職參賽作品共有90件,共有5校獲優選及15校獲佳作的績優學校,展現多元、活潑、創意的健康倡議,報導校園健康促進亮點策略與成效,更呼應2022年國際健康促進大會「增進健康、福祉、平等」的目標。更多資訊可至「臺灣健康促進學校」網站(https://hps.hphe.ntnu.edu.tw/)查詢。

      今年獲得優選學校作品分別為:第1名新竹市水源國小「潔牙有創意,健康有自信」,運用設計思考,研發潔牙工具包、護齒行動工具書與影片等創意教材教具;第2名苗栗縣溪洲國小「校園健康除三害」,推動做家事少用眼、下課戶外活動、要減糖多運動等策略,促進身心健康成長;第3名臺北市東湖國小「東湖健康報報」,學校與家長、社區攜手結盟辦理健促闖關活動、繪本共讀,融入生活技能增進健康行動力;第4名嘉義縣北美國小「幸福北美 從無齲校園開始」,學校推動正向心理、視力、體位跨議題的生活檢核與自主管理;第5名屏東縣高士國小「部落傳奇之美齒王子事件」,融合當地排灣族語言及部落飲食文化,結合幼兒園共同創作創意、風趣的類戲劇報導。

      獲佳作學校作品推動議題包括視力保健、口腔保健、健康體位、全民健保(含正確用藥)、菸檳防制、性教育(含愛滋病防治)、正向心理健康促進等,報導各校多元、精彩的校園特色活動,包括9所國小:臺北市富安國小「下課Fun輕鬆,教室All淨空」師生下課戶外活動;臺北市天母國小「天母健促、口腔照顧」保健大使RAP帶動唱;新北市網溪國小「網溪e起來,健康主播show」家長參與珍惜健保,並參訪社區藥局;新北市安坑國小「機智校園防疫」珍惜醫療資源;彰化縣大竹國小「健康我最棒」創作優糧小學堂繪本;彰化縣社頭國小「防疫新生活~從「齒」開始」校慶運動會健促遊行進場活動;臺南市立人國小「疫情下學子」,運動紓壓心理健康;臺南市新化國小「我要健康長大」和高雄市西門國小「健康體位85110 健康密碼我推行」落實健康體位策略等。

      3所國中:臺北市蘭雅國中「蘭雅新星小主播」雙語報導健康體位促進活動;苗栗縣公館國中「健康促進報導」布袋戲偶倡導儲備好視力概念;臺南市復興國中「聰明就醫六撇步,健保資源我守護」,社區藥師結盟辦理闖關活動。2所高中:新北市林口高中「兒少性剝削、勇敢說拒絕」結合SDGs永續發展落實校園性別平權;高雄市中正高中「中正台特報」多元選修課課程融入性教育與心理健康。以及臺北市文山特教學校「文特健康報」運動社團與適應課程的特色健康體位活動。

      國教署表示,在疫情衝擊下,感謝各縣市學校和家長持續齊力守護學生的身心健康,深耕健康促進學校。今年「校園健康主播」成果豐碩更為精進,展現親師生共同參與、社區結盟的多元策略,設計活潑創意教材、身心健康跨議題整合,融入族群文化,以提升學生健康素養。
    第一名新竹市水源國小設計家長督導式潔牙工具包幫助家長指導孩子潔牙(拍攝符合當時防疫規範)。
    第一名新竹市水源國小設計家長督導式潔牙工具包幫助家長指導孩子潔牙。(拍攝符合當時防疫規範)。
    第二名苗栗縣溪洲國小小主播、小記者,初次播新聞,自信表達秀專業(拍攝符合當時防疫規範)。
    第二名苗栗縣溪洲國小小主播、小記者,初次播新聞,自信表達秀專業(拍攝符合當時防疫規範)。
    第三名臺北市東湖國小「寶貝我的牙─口腔保健」繪本教學生動有趣,更結合園遊會闖關活動(拍攝符合當時防疫規範)。
    第三名臺北市東湖國小「寶貝我的牙─口腔保健」繪本教學生動有趣(拍攝符合當時防疫規範)。
    第四名嘉義縣北美國小學生倡議「幸福北美 從無齲校園開始」(拍攝符合當時防疫規範)。
    第四名嘉義縣北美國小學生倡議「幸福北美 從無齲校園開始」(拍攝符合當時防疫規範)。
    第五名屏東縣高士國小飾演部落婦女收到學校牙醫巡迴通知單情境(拍攝符合當時防疫規範)。
    第五名屏東縣高士國小飾演部落婦女收到學校牙醫巡迴通知單情境(拍攝符合當時防疫規範)。
    佳作彰化縣大竹國小—「健康我最棒」,學校創作優糧小學堂繪本,推廣在地農作物健康飲食(拍攝符合當時防疫規範)。
    佳作彰化縣大竹國小「健康我最棒」,學校創作優糧小學堂繪本(拍攝符合當時防疫規範)。
    佳作苗栗縣公館國中融入表演藝術課,製作布袋戲偶拍攝小短片宣導健康促進概念,如「儲備兒少好視力 未來才有競爭力」(拍攝符合當時防疫規範)。
    佳作苗栗縣公館國中融入表演藝術課,製作布袋戲偶拍攝小短片宣導健康促進概念(拍攝符合當時防疫規範)。
    佳作臺南市立仁國小「疫情下學子」,報導學生在疫情下身心健康影響,學校透過心理健康課程讓學生正向面對疫情下改變,增進生活幸福感(拍攝符合當時防疫規範)。
    佳作臺南市立人國小「疫情下學子」,學校透過心理健康課程讓學生正向面對疫情下的改變(拍攝符合當時防疫規範)。
  • 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與健康本源論(Salutogenesis)


        正向心理學運動產生了全新的概念框架、評量人們長處的工具,以及提升了人們對於樂觀、希望、制握信念(locus of control)、創意、自尊、情緒智商、同理心、幽默感和感恩等議題的興趣。正向心理學家也竭力地把這些新的發現應用在教育、健康和職場上。此外,社區研究者與公共政策規劃者提議把正向心理學從個人層面轉型到社會層面上。

        正向心理學和健康本源模式(salutogenic paradigm)都在挑戰有關病理焦點的主流思想,分別是1970年代的社會學和2000年代的心理學,去考慮健康服務的資源。在這方面,兩種做法看似採用相同的觀點。可是,其實兩種方法有所不同。臨床心理學傳統地採用診斷性語言與聚焦在病理學上,正向心理學則把注意力放到正常範疇和正向運作上,並且容許正常與異常之間的灰色地帶。Antonovsky的健康本源模式在另一方面為醫學中持續性紓解疾病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定義,以此消除患病與健康之間的分別。

        即便兩者理論基礎不同,但健康本源論和正向心理學兩種模式的整合會在促進健康與幸福時具備更強的解釋力。我們相信正向心理學家將會於深入了解生命凝聚感(Sense of Coherence,SOC)的架構時獲益:第一,理解社會結構如何塑造生命凝聚感的優勢;第二,生命凝聚感如何在個體內為正向心理學之間的架構諸如希望、樂觀、感恩及幸福感提供認知機制。最後,健康本源論學家也有兩方面可受益於正向心理學。第一,正向心理學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有實證基礎的方法,能讓健康本源論在微觀與宏觀層面進行實踐。然而,第二,也是正向心理學最重要的貢獻是提醒健康本源論研究者,他們對於有關生命凝聚力的成果評估不一定是病態的。我們需要超越諸如消除抑鬱症、降低仇視等結果,而是如何包含幸福感的存在、同理心的發展,以及更多。在這個方向,我們開始可以看到兩種理論之間更棒的融合與健康本源正向心理學的出現。

     
    1658391328689
    • 生命凝聚感(sense of coherence):生命凝聚感反映一個人對於生命的看法以及抗壓能力的限度。它是一個將生活視為結構化、可管理與有意義的整體方針。它是一個以內在信任(inner trust)的方式從事個人化的思考、存在、行動,以帶領人們定義、受益、使用與再利用他們擁有的資源。
    • 基於健康本源理論的心理健康促進過程(談話療法)
    健康本源理論 健康本源原理 預期結果
    1. 持續連貫的健康
    邁向健康 增加對不同感受的耐受性
    科普心理健康問題相關知識 強化人的主動適應能力
    以比喻的方式,了解人的每個生命階段可能遭遇的感受
    1. 參與者的故事
    以參與者的描述作狹義的診斷 體悟自身作為一個人
    聆聽參與者的敘事認同身分:闡明個人因應能力 建構生活經驗以鞏固生命凝聚感
    增加在敘事認同身分中的因應理解
    1. 健康促進(有益)因子
    擴展應對資源 提升自我認同
    關注目前運作良好的部分並問問題以提高對現有資源的認知 增加社會支持品質的認知,例如依附(attachment)、社會統整(social integration)、培育機會、價值保證、可信任的夥伴以及引導
    促進面對困難的抵抗力,特別是社會支持和自我認同
    1. 壓力、緊張作為潛在性的健康促進
    討論相應的挑戰 提高個人接受其潛在能力與因應能力
    科普對緊張的相關知識 體驗個人擁有的資源
    1. 主動適應
    促進無條件的正向肯定、同理心與真誠的氛圍 體驗改變的動機
    發展參與者的獨特能力 思考更有益及發展健康促進的正向模式
    發展對人類生存至關重要的領域 增加認知的可理解性、可控制性以及意義;提升生命凝聚感

    參考文獻:
    Mittelmark, M. B., Bauer, G. F., Vaandrager, L., Pelikan, J. M., Sagy, S., Eriksson, M., ... & Meier Magistretti, C. (2022). The handbook of salutogenesis.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Salutogenesis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movement has produced new conceptual frameworks, instruments to measure human strengths, and increased interest in topics such as optimism, hope, locus of control, creativity, self-esteem, emotional intelligence, empathy, humour, and gratitude. Positive psychologists have also endeavoured to apply this new work in educational, health, and workplace contexts. Moreover, community researchers and public policy planners have suggested transforming positive psychology from an individual level to a societal level as well.

    Both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the salutogenic paradigm challenged mainstream thought about the pathological focus of sociology in the 1970s, and psychology in the 2000s respectively, to consider the resources of healthy functioning. In this regard, both approaches seem to be adopting the same view. However, there was a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approaches. As clinical psychology had traditionally adopted diagnostic language and a focus on pathology, positive psychology turned its attention to the normal category and positive functioning, and by doing so implicitly condoned the dichotomy between the normal and the abnormal. Antonovsky’s salutogenesis paradigm, on the other hand, offered a new definition of the ease–dis-ease continuum in the medical discipline, thus dissolving the dichotomy between illness and wellness.

    It appears that despite their different theoretical roots,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paradigms—salutogenesis and positive psychology—have stronger explanatory power in promoting health and well-being. We trust that positive psychologists will benefit from a deeper appreciation of the SOC construct in two ways: firstly, in understanding how social structures shape the strength of SOC; and secondly, in how SOC provides the cognitive mechanisms within the individual that medi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sitive psychology constructs such as hope, optimism, gratitude, and well-being. Finally, there are two ways in which salutogenic researchers can benefit from positive psychology. Firstly, positive psychology offers a new and evidencebased means for putting salutogenesis into practice at both micro- and macro-levels. However, the second and most important contribution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s in reminding salutogenic researchers that their evaluation of outcomes related to SOC need not be pathological. We need to move beyond outcomes such as the absence of depression, reduction in hostility, and the like, to include the presence of happiness, development of empathy, and more. In this way, we begin to see greater convergence between the two disciplines and the emergence of a salutogenic positive psychology.


     
    1658369065428
    The sense of coherence reflects a person’s view of life and capacity to respond to stressful situations. It is a global orientation to view life as structured, manageable, and meaningful. It is a personal way of thinking, being and acting, with an inner trust, which leads people to identify, benefit, use, and re-use the resources at their disposal (Eriksson & Lindstro¨m, 2006).
     
    1658366250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