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HPS Newsletter-Forth Issue
  • 健康促進學校輔導計畫師資專業成長研習


    專任助理 歐亭君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受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委託,111年1月13日假高雄市立中正高工辦理「110學年度健康促進學校計畫師資專業成長研習」,加強落實學校本位之身心健康課程與教學,增進國高中小學生健康素養及實踐健康行為。與會貴賓包含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顏敏夙科長及王亭之科員、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張哲源股長、中央輔導委員李春明主任、傅楷傑主任等,參與人數共65人,線上參與共102人。研習主持人臺師大衛教系主任張鳳琴表示,特別感謝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及高雄市政府教育局、高雄市立中正高工協助此次研習,也提到高雄市是最早將健康促進向下紮根幼兒園的縣市,以往健康促進學校大多在國小、國中及高中職推動,但健康促進若能從幼兒園做起,預防勝於治療,尤其在視力保健、口腔保健方面將事半功倍。

            此次師資專業成長研習活動特別邀請新北市立積穗國中龍芝寧主任進行正向心理健康促進理論與工作實務說明,以及各健康議題之跨議題身心健康活動校本策略推動。首先龍芝寧主任簡介「學校正向心理健康促進工作指引」,說明正向心理健康促進的發展脈絡,將素養導向教學與「五正四樂」的內涵融合,並舉出許多實際現場教學的示例及融入其他健康議題的教學示例供與會教師參考。接著由高雄市前金國中蔡宛珊主任說明菸檳防制與正向心理健康的關聯,應多宣導健康紓壓方式、使學生遠離成癮物質。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牛玉珍教授以最近國際研究數據說明健康體位五大核心能力「睡足八小時、天天五蔬果、螢幕注視少於1小時、天天運動1小時、喝足白開水」為何能促進心理健康,以及素養導向教學融入的實例。輔仁大學鄭其嘉教授提出「全人性教育」是一種以愛為本,同時注重學生健全人格發展的性教育觀,與正向心理健康促進「五正四樂」的各項目標相輔相承。

    ​​​​​​​        高雄醫學大學黃曉靈教授為現場教師補充許多口腔保健的觀念,如使用含氟牙膏、正餐與正餐間隔不要進食或喝含糖飲料,以免口腔一直處於酸性環境、推動學童窩溝封填等。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吳佩昌醫師指出受疫情影響,戶外活動減少、注視螢幕時間增加造成近視風險,若能執行減少紙本作業、調整照明設備減少藍光暴露、由教師多關心學生視力情形、督促點眼藥等策略,可以改善視力保健狀況。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董貞吟教授提倡珍惜健保概念應融入生活議題,學校可透過六大範疇推行健保教育,並提供許多實際教學示例供現場老師參考。

    ​​​​​​​        ​​​​​​​活動最後由各健康議題主持人及中央輔導委員帶領與會教師進行「正向心理健康促進議題校本推動策略」分組討論,並請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長官、各健康議題主持人及中央輔導委員進行綜合座談,期盼各校將各健康議題及正向心理健康促進跨議題融合至校園生活、課程及活動中,使學校成為身心健康的幸福環境。
    LINE_ALBUM_2022113_220121_89
    110學年度健康促進學校輔導計畫全國性師資專業成長研習-長官致詞
    LINE_ALBUM_2022113_220121_5
    龍芝寧主任說明正向心理健康促進理論與工作實務
    LINE_ALBUM_2022113_220121_97
    計畫主持人張鳳琴教授說明110學年度健康促進學校輔導計畫
    LINE_ALBUM_2022113_220121_105
    牛玉珍教授說明跨議題身心健康活動健康體位校本推動策略
    LINE_ALBUM_2022113_220121_10
    鄭其嘉教授說明跨議題身心健康活動性教育校本推動策略
    LINE_ALBUM_2022113_220121_16
    黃曉靈教授說明跨議題身心健康活動口腔保健校本推動策略
    S__36667837
    S__36667845
    劉潔心教授主持分組討論活動
    吳佩昌醫師分享分組討論結果
    S__36667830
    董貞吟教授說明跨議題身心健康活動全民健保校本推動策略
    LINE_ALBUM_2022113_220121_34
    傅楷傑老師帶領討論健康體位之正向心理健康促進議題校本推動策略
    LINE_ALBUM_2022113_220121_73
    黃曉靈教授帶領討論口腔保健之正向心理健康促進議題校本推動策略
    S__36667822
    廖梨伶教授主持擔任跨議題身心健康校本推動策略主持人
    LINE_ALBUM_2022113_220121_52
    性教育之正向心理健康促進議題校本推動策略分組討論結果
    LINE_ALBUM_2022113_220121_76
    張鳳琴教授帶領討論全民健保之正向心理健康促進議題校本推動策略分組討論結果
    LINE_ALBUM_2022113_220121_67
    吳佩昌醫師帶領討論視力保健之正向心理健康促進議題校本推動策略
    LINE_ALBUM_2022113_220121_57
    綜合座談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顏科長致詞
  • 新竹縣Doctor 健康情報站-醫師論壇


    照門國小校長吳娟芳
       
            新竹縣從2006年推動健康促進學校開始,以視力保健、健康體位、口腔保健、全民健保含正確用藥、菸檳防制、性教育等六大議題為主軸,不遺餘力地推展,去年還增加了正向心理健康促進。在縣府與一百多所國中、國小學校的共同努力下,多次榮獲績優縣市的殊榮。

    ​​​​​​​        雖然已有不錯的成績,健康促進委員們在召集人蔡孟翰校長的領導下仍舊不斷創新,希望協助第一線辛苦的承辦人員更有效地推動。繼2020年精心開發設計創意教具益智遊戲「健康攻略王」1.0版,2021年擴充1.0版再度創新發展五種遊戲套組推出「探險攻略」、「賓果攻略」、「連線攻略」、「佔地攻略」、「尋寶攻略」,將內容創意組合變化,促使「健康攻略網」2.0版寓教於樂,更臻教育效益。這一次將平常研習聽講的方式,轉變為直播錄影線上論壇及Call in的方式,最後將內容依主題剪接成三部影片,分享給更多關心健康促進的夥伴。承辦的照門國小光明國小邀請了8位專業醫師群,包含東元醫院周春光副院長、黃彗倫主任、晨曦生活診所扈春安院長、展群牙醫診所藍鴻文理事長、臺北榮總新竹分院呂仕彥醫師、新竹台大分院小兒科周安國主任、廖君樺醫師、新竹縣診所協會麥建方榮譽理事長。另外,也請葉若蘭校長及高文良校長擔任主持人。論壇前,先蒐集各校健康促進議題的提問,了解各項需求。讓專業醫師藉由臨床經驗及豐富的醫學背景深入探究推動的策略,並為承辦人解惑。藉由主持人與醫師群的專業對話,以及各項有趣的活動設計,讓醫師實地示範、營養午餐展示、飲料評析、模型解說、手板講解等多元策略,開啟豐富的論壇平台。教育處楊郡慈處長在光明國小揭開序幕後,活動分三階段熱鬧展開。
    ​​​​​​​

     
    01
    論壇會場~教育處長、醫師及主持人開幕誓師
    00
    醫師群及健促推行委員論壇閉幕合影
    第一階段Part01主題探討「健康促進議題」

            ​​​​​​​在介紹完八位醫師的資料之後,由新竹縣健康促進輔導員呂芬芬擔任論壇研究員,報告新竹縣健康促進議題推動策略。讓現場的醫師及全縣國中小線上參與論壇的承辦人員回顧竹縣各議題的推動,並請醫師就健康促進推動的策略給予專業看法。以下就各議題分別論述之:

    一、全民健保:周春光醫師提及此次新冠疫情截至110年12月底,美國確診5000萬人,死亡80萬人;台灣確診16,000人,死亡850人。這其中的差異之一是台灣推動全民健保的實施,不僅方便、便宜且優質的特色,在防疫中發揮很大的功效。​​​​​​​​​​​​​​
    二、健康體位:扈春安醫師健康體位有兩件事情很重要,第一個是不肥胖,第二個是最佳身體組成。不肥胖是體重、BMI要在標準範圍內,還要加上第二項身體的骨骼、肌肉、脂肪的組成是在最標準的狀況,同時我們的腰臀比正常。為什麼肌肉和脂肪這麼重要呢?因為肌肉和脂肪的比例可以避免體重所產生的迷思。例如:有些人體重、BMI正常,但是肌肉量低、體脂肪過高,代表他並不健康,是標準體重的胖子。我們身體發育跟體脂肪有關,太高或太低對身體都不好。有些人體重正常、體脂肪也正常,可是體脂肪分布出問題,譬如皮下脂肪太少,內臟脂肪太高也不好。因為內臟脂肪太高對身體健康是有傷害的,我們透過量腰臀圍就可以找到問題。所以,我們健康體位除了量體重、脂肪、肌肉,還有量腰臀圍都很重要。
    02
    三、口腔保健:藍鴻文醫師回應竹縣推動五策略,1.每半年定期牙科檢查。2.使用含氟漱口水及牙膏,選擇含氟成分1000PPM以上的牙膏比較有效。3.可以到牙醫診所施做窩溝封填,健保給付6至9足歲,大約是從一年級到三年級4.餐後、睡前潔牙,尤其是睡前的潔牙非常重要。5.使用牙線,我們認為使用牙線比潔牙更重要一些。尤其出門在外時,有時候不方便刷牙,可是卻可以使用牙線潔牙。
    03
    四、菸檳防制:黃彗倫醫師從這次疫情,我們可以知道健康促進及經營更加重要。平日大家都知道吸菸對身體不好,疫情發生後,我們從臨床中發現吸菸不僅感染新型疾病的機率增加,而且轉成重症或死亡的機率也升高。吸菸會讓身體對疾病的防禦力降低,如果父母有吸菸習慣,也容易影響孩子對吸菸的態度。
    五、性教育:呂仕彥醫師揭示性教育不僅是狹隘的教導學生性行為方面的知識,更強調價值觀。愛、尊重與負責任是性教育的核心價值。愛是一切的基礎,是彼此之間互相欣賞、愛慕才進一步發展親密關係。親密關係的發展會有一些肢體的接觸,例如:牽手、親吻、擁抱,或是進一步的性行為。學生族群比較衝動,所以我們特別要教導孩子尊重,尊重身體的自主權,尊重自己及伴侶,不要勉強對方。對於性行為,我們要告訴學生三防線,防線一延後性行為或不發生,台灣法律規定16歲以下性行為是違法的,過早性行為不僅違法且容易對身體造成後遺症。防線二是採取較安全性行為及終身性伴侶的概念。防線三如果懷孕或是得到性病時如何求助及處遇。性教育應從小教導,讓學生有正確的觀念。
    04
    六、視力保健:麥建方醫師感謝學校健康促進相關人員的辛勞!認為台灣防疫成功不只是全民健保發揮功效,成果是屬於全民的,因為人民的素質高,自動戴口罩及遵守防疫規定。所以防疫成功的金三角,首先是學校健康促進的推動,第二是全民疾病預防,第三是醫師疾病治療。學校健康促進的推動的項目很多,包含健康體位、視力保健等…學童的視力問題有兩大方向,第一是近視,第二是斜弱視。我們要強調近視是一種疾病,要注意的是國小一年級有兩成的孩子近視,每年大約以50到100度的幅度逐年增長,一直到成年才會穩定下來。國中大約70%學生近視,高中約80%,到了大學已經有90%的人近視。在這裡面又有20%到25%最後成為高度近視,其在一生中約有10%可能造成失明。所以,從小保護眼睛很重要。護眼8招,第1就是我們老師們常說的3010,用眼30分鐘務必讓眼睛休息10分鐘,讓你放鬆睫狀
    05
    肌,避免眼軸拉長。2.每天至少要有120分鐘的戶外活動時間,包含下課淨空到外面走走。3.四電小於一,手機、平板、電腦、電視加起來的使用時間最好小於1小時。4.坐姿要正確,良好的坐姿才能維持用眼的距離。維持良好的坐姿源自核心肌群,所以要有適當的運動。5.還要配合眼科醫師定期檢查,三歲要去看有沒有斜弱視,小學每半年要去檢查,看看度數是否增加。6.要積極控制度數。7.天天五蔬果,做好健康餐盤。我們的健康促進是彼此連貫的。最後,睡足8小時是很重要的。
    06
    七、正確用藥:廖君樺醫師提到台灣民眾喜歡買藥、拿藥、吃藥。我們希望透過正確用藥的說明,讓孩子有正確觀念,也可以轉告家人。以下說明用藥安全的五大核心能力,首先要說明白,對醫生說清楚症狀,有沒有藥物過敏。第二是用藥前看清楚,藥袋上面的名字、藥物副作用。第三正確用,是吃的還是擦的、一天用幾次、餐前或是飯後吃、保存方式是冷藏還是室溫。第四要愛自己,做自己身體的主人,不要隨便亂吃藥或亂買成藥。最後要跟醫師、藥師做朋友,身體不舒服去看醫師;用藥有問題問藥師,不要隨便相信網路資訊。
    八、其他議題或臨床常見問題: 周安國醫師肯定新竹縣健康促進推動成效,對於學生、家長健康促進很有幫助。然而,健康不只是身體的健康,還包括身心靈。其實在醫療現場除了治療疾病之外,還要關懷小朋友跟家長的心理。這幾年在醫療場所常常看到心理與社會支持的問題,尤其最怕的是霸凌。在2018年兒福單位調查中,有八分之一的小朋友可能遭受過霸凌,11歲到14歲國小到國中的學生大約有10萬的小朋友曾經是受害者。根據統計資料,也有十分之一的小朋友是霸凌者也是受害者。
    小朋友在學校的時間很長,所以注重心理與同儕關係方面很重要,感謝老師對此方面的協助。另外一個是網路的問題,學生常常使用網路無法自我控制,影響學業、人際關係、身心健康還有跟家人的互動。造成網路遊戲成癮、色情網站成癮或是社群網站成癮。會對同儕關係造成很大的影響,學生沉浸在虛擬的世界,而忽略了現實生活中人與人的互動,這其實與兒童少年心理安全感有關。他們會從中學習到不符實際年齡所需要的東西,這需要靠學校老師及家長們共同配合。
    最後我們要提到青少年最大的生存風險,其實很大的因素來自於事故傷害。這是衛服部2020年的統計分析,12歲以下兒童死亡原因第一名及第二名是先天因素,比較無法預防。第三就是意外事故,其中包含車禍、乘車沒有綁安全帶、海邊玩水溺水、火災等這些跟環境、認知有很大的關係。12到17歲少年死亡原因第一名就是意外傷害,第二是自殺,在這幾年青少年死亡原因中,自殺數量逐漸增加。這個跟前面提到的心理因素有很大的關係,值得學校及家長傾力關注。
    07
    08
    09
            以上健康促進各個議題之間是互相連貫的,而且與友善校園、品格教育等其他計劃的推動也有關聯,需要學校系統性整合,更要個各處室之間互相合作。

    第二階段Part02「健康數字寶藏」


    ​​​​​​​        在推動健康促進的議題中,從醫師的臨床經驗找出與疾病相關的數字,請每位醫師寫在手寫板,並分享其中隱藏的意涵。現場醫師寫出林林總總的數字,包括7、1/13、27,000、3、600、6、>10,其中究竟與健康有什麼樣的關聯,請看以下說明。
    ​​​​​​​

     
    一、廖君樺醫師寫數字7,是藥物過敏可能在服用後30分鐘、1天甚至一週內發生。我們可以自我檢視是否有皮膚紅疹,搔癢或水泡、口腔潰瘍、喉嚨痛、眼睛不適、嘴唇腫、發燒等早期藥物過敏的症狀,以及早就醫。
    10
    二、黃彗倫醫師的數字27,000,是我們每一年吸煙死亡的人數。我們對新冠肺炎很害怕,可是到110.12底截止,死亡人數是850人。吸菸致死的人數遠大於新冠疫情,可見吸菸對身體的危害多麼嚴重。

    三、藍鴻文醫師的數字6:牙科醫療裡面兩個最常見的疾病是牙周病及蛀牙。小朋友在六個月左右長牙,一歲可以進行牙齒檢查,0至6歲可以免費塗氟,12歲以上健保補助每六個月洗牙一次,6到10歲可以做窩溝封填。

    四、麥建方醫師寫數字600,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已經將高度近視的定義從600下修為500度,如果不及早控制,日後發生青光眼、視網膜剝離的機率大為增加。如果小學生不做近視防治,一年可以增加100度,從小一到小六就高度近視了。國中到高中,每年以50度的幅度增加,到高中可能會達到900度。600的一半300度,視網膜剝離的風險就是正常人的10倍了。

    五、呂仕彥醫師的數字3,是預防愛滋病的三個途徑。包含安全性行為、愛滋媽媽懷孕期的投藥及採用剖腹生產、另外還要避免共用針頭。預防重於治療。

    六、周安國醫師的數字1/13是兒童中有13分之1會有發展遲緩的狀況。發展遲緩包含好幾個層面,最常見的是語言、社交行為、動作我們希望早點將這些兒童篩檢出來,讓他們可以接受復健或是心理輔導,慢慢跟上腳步。
    七、扈春安醫師的數字>10是肥胖、高血脂、高血糖的疾病,如果持續10年以上,有可能轉變為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為什麼會有這種轉變呢?造成的罪魁禍首是脂肪細胞。肥胖是因為存了很多脂肪細胞,脂肪細胞是內分泌很重要的器官,它分泌很多荷爾蒙。有些荷爾蒙是好的,是身體所需要的,像發育、懷孕、月經都會受影響;
    有些對身體是不好的。脂肪細胞分泌荷爾蒙會影響腦部、心臟、肺臟等器官,是全身新陳代謝重要的器官。我們吃的營養儲存在脂肪細胞,它吸收營養然後慢慢變大,這時候分泌好的荷爾蒙,促進身體發育等。如果繼續大量飲食,脂肪細胞會膨脹,就會分泌壞的荷爾蒙,使得血液及養分供應變少,新陳代謝變差,甚至產生疾病。所以體重控制很重要,透過減重恢復到正常的脂肪細胞,就可以改善高血壓、心臟病的症狀。
    11
    12
    八、周春光醫師的數字6。車禍或意外發生時產生昏迷,家屬常常會問神經外科醫師,家人何時能清醒?這個答案是6。六個月的時間如果醒不過來,以後恢復機率很低。人的神經黃金復原期是六個月,六個月之前我們稱昏迷者為植物狀態;六個月後稱為植物人。

    第三階段Part03「健康數字密碼」


    ​​​​​​​        採用電腦選號程式App,隨機抽出0到7的數字,請醫師進行專業分享,給我們最好的健康建議。醫師們運用動作示範、模型解說等型態破解數字背後隱含的健康密碼。最後進入現場提問,先回應之前各校提問單問題,再開放Call in,解答承辦人員在推動時的困惑及各種疑難雜症。
    一、健康密碼1,「一級體位,天天60勤運動」。現代人常常久坐,運動量不足,有時候受限於空間及時間,無法經常運動。扈春安醫師示範利用椅子即可以運動的幾個動作。先從雙腿夾紙的簡單運動做起,「棒式」則是有效鍛鍊深層核心與全身的好運動,另外示範鍛鍊腹肌、三頭肌及深蹲的動作。
    二、健康密碼5,「五感神經保健康,全民健保好安康」。周春光醫師提到聰明的人跟醫師做朋友,小病就近看診。台灣的整體醫療水準佳,是亞洲第一,全世界第三。如果不確定自己要看哪一科,可以先看家庭醫學科。先到診所看診,如果需要進一步診療,診所會協助轉診至大醫院。
    三、健康密碼3,「三餐睡前即時潔牙、好口腔」。藍鴻文醫師隨身攜帶牙線,帶了牙齒模型示範貝氏刷牙法,揭示它的秘訣321。3是牙齒的頰側、舌側、咬合面3面都要刷,2是2顆2顆刷,1是1次刷10下。建議牙刷要選擇適當大小、軟毛、力量不要太大。刷牙前後用牙線均可,用牙線是非常重要的,也比牙刷方便攜帶。至於用牙線或牙線棒較好,其實在於便利性,尤其是有些長者手部動作不靈巧,退而求其次使用牙線棒也很好。整體來說牙線還是比較好,因為可以多角度運用;牙線棒則有固定的角度,而且容易斷裂。現在還有牙間刷及沖牙機可以輔助潔牙。
    13
    扈春安醫師示範利用椅子做簡單運動
    14
    高文良校長體驗利用椅子做簡單運動
    15
    藍鴻文醫師隨身攜帶牙線,帶了牙齒模型示範貝氏刷牙法
    四、健康密碼7,「七彩人生,防菸拒檳真重要」。醫師認為現在除了防菸還要加入防毒,其實菸也是一種毒,甚至比毒品更容易上癮,戒除的過程也是很痛苦。除了不要養成吸菸的習慣之外,還要注意菸味透過氣溶膠擴散,產生的二手菸傷害,甚至殘留在環境中的三手菸有害物質,無形中也對肺部造成的傷害。要屏除這些傷害,關心家人及自己的健康,吸菸者最好的方式就是立刻戒菸。菸害防治法通過之後,許多公共場所都不能吸菸,也大大減少吸菸的空間。現在還出現電子煙,擁有多種口味,噴出白煙,讓人誤以為傷害較小,其實它對身體的危害更大,簡直是殺人於無形。不會讓人一下子得癌症,可是對於肺部已經損傷,這個傷害是無法恢復的。根據統計,台灣每20分鐘就有一人因菸害而死亡。
    16
    17
    18
    19
    20
    五、健康密碼2,「兩性相處,愛人愛己多尊重」。現在青少年經常使用網路,有時候也會透過網路學習性知識。呂仕彥醫師提出過早性行為會有什麼影響?因為青少年心智發展尚未成熟,性器官也還沒有發育完成,大腦神經連結無法深思熟慮,容易衝動,不容易拒絕。過早發生性行為,之後對心理容易產生憂鬱、心情低落等現象。甚至發現過早性行為的族群,日後自殺的比率比較高。另外,還要注意青少年從網路學習性知識的現象,因為A片中的內容大部分是錯誤的。例如:A片中說舔男性的生殖器是甜的,事實上泌尿科醫師會告訴你,只有糖尿病病人的才是甜的。A片因為要娛樂效果,所以會表情及動作誇張,並不是兩性親密行為的真實狀況。健康性行為建立在愛的基礎、身體健康與互相尊重。
    六、健康密碼0,「零含糖飲食,喝足白開水」。廖君樺醫師認為我們教導孩子喝白開水,零含糖飲食,也要讓他學習看營養標示,才了解自己每天吃進哪些東西。例如:糖分,每天攝取的精緻糖量,不應超過每天總熱量的10%,不同年齡層也有攝取上限,1到3歲的孩童是29至34克以下,4到6歲的孩童35至45克以下,成年女性40克以下,成年男性50克以下。我們以為喝果汁很健康,其實市售果汁大部分是濃縮還原汁,以某廠牌蘋果汁250 CC計算,只有10%的原汁,其中大部分是水跟糖,糖分占了24.3%,其他纖維素、維生素C等營養成分很多都已經過濾掉了。ㄧ小瓶乳酸飲料100毫升熱量就有72大卡,含糖13.6公克。鋁箔包運動飲料含糖也有12.8公克。調味牛奶中牛奶的成分只有50 %,鮮奶及保久乳才是優質蛋白質的來源。能夠喝白開水是最好,完全不用看營養成分中有沒有熱量及糖分。
    21
    七、健康密碼4,「四電妙用,3010有眼光」。為何推展4電少於一,麥建方醫師引述科學實證,提出螢幕發出的強光確認會影響視力,藍光則還沒有定論。因為我們的眼睛構造,年紀小時睫狀肌和水晶體都非常有力,睫狀肌前後調節的能力可以達到1000度,近距離看一小時也不會累。在睫狀肌後方有六條肌肉控制眼球的轉動,近距離盯著螢幕除了強光傷害,眼睛也不動,就會造成眼睛的傷害。盯著看會忘記眨眼,眼角膜上面的眼淚品質就會變差,眼睛的乾燥對眼睛也是個傷害。眼睛乾燥、不動、睫狀肌的疲勞,就會造成眼睛長期疲勞。長期疲勞會造成眼軸前後擴張,拉扯視網膜,如果沒有控制,持續加深度數,近視300度視網膜剝離的機率是常人的10倍。可是視訊上課要盯著電腦,上課40分鐘也要盯著書本,如何保護眼睛呢?我們有一個小小的車殼車殼每20分鐘做3個2,眼睛看2公尺外的畫面,然後眨眼20下,可以補充淚膜,眼睛可以放鬆。戶外120,適當的體育活動對眼睛很重要,因為在踢球時眼睛盯著球,也要改變焦距,這時眼睛、大腦和肌肉是協調的,這是動態焦距的訓練。不僅有助於眼睛,對大腦也很有幫助,所以體育課很重要。還有每節下課走出去。有一個台灣研究「下課教室淨空戶外活動計畫」,一學期的研究結果發現,下課淨空組新增近視率8.41%,一年近視增加25度;對照組近視新增17.6 %,一年增加度數38度。所以戶外活動可以降低近視發生,戶外120不是口號,是實證醫學。健康行為是累積的。
    八、健康密碼6,「六類食物,天天五蔬果」。周安國醫師認為提到此必須讓大家有一個基本概念,了解攝取的食物營養成分分成「碳水化合物」、「蛋白質」、「油脂」三大營養元素,我們每天都要攝取這些營養元素,才能維持日常生活。除了這3個大元素,還有礦物質及維生素也很重要。
    在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質的交集中是豆類,所以攝取豆類可以同時吸收到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質的營養;在蛋白質與油脂之間的交集是肉、魚、蛋,所以攝取肉、魚、蛋同時可以吸收蛋白質跟油脂。維生素及礦物質的來源有很多,包括植物跟蔬果。要把食物組合在一起就像七巧板及魔術方塊一樣,如何組合才能獲取健康?
    接下來我們就要談六大類食物,第一類是五穀雜糧,它是我們獲取熱量的來源,當成主食,像麵包、米飯。第二類是蔬菜,它提供很多膳食纖維,還有微量礦物質、維生素。第三是豆魚蛋肉類,這是豐富蛋白質的來源,也會提供部分油脂。第四是乳品類,牛奶、起司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第五種是水果類,提供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第六是油脂堅果種子,提供飽和及不飽和脂肪酸。這六大類食物包含了三大營養元素,如何組合?可以參考國健局的健康餐盤,這樣子就符合國小到國中學生的營養需求。最後周醫師還依據學校的營養午餐進行評析,肯定午餐的搭配及用心接下來我們就要談六大類食物,第一類是五穀雜糧,它是我們獲取熱量的來源,當成主食,像麵包、米飯。第二類是蔬菜,它提供很多膳食纖維,還有微量礦物質、維生素。第三是豆魚蛋肉類,這是豐富蛋白質的來源,也會提供部分油脂。第四是乳品類,牛奶、起司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第五種是水果類,提供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第六是油脂堅果種子,提供飽和及不飽和脂肪酸。這六大類食物包含了三大營養元素,如何組合?可以參考國健局的健康餐盤,這樣子就符合國小到國中學生的營養需求。最後周醫師還依據學校的營養午餐進行評析,肯定午餐的搭配及用心
    22
    23
    24
    25
    周安國醫師認為提到此必須讓大家有一個基本概念,了解攝取的食物營養成分分成「碳水化合物」、「蛋白質」、「油脂」三大營養元素,我們每天都要攝取這些營養元素,才能維持日常生活。

    ​​​​​​​        3個小時的活動多元又豐富,現場醫師們運用圖片、模型、手板、PPT為健康促進議題精闢解說,讓線上參與人員了解推動的醫學背景知識。兼具知性與活用性,促進醫界與教育界的交流激盪。期望這樣的活動能增進健康促進跨域合作,守護學童的健康。
  • 健促深耕 光耀府城

    資料提供:王雪瀞 承辦人

            臺南市於109學年度榮獲健康促進學校特優縣市,持續積極輔導學校評估校園健康問題,規劃落實學校衛生政策,以數據量化呈現學生健康行為的改變,並邀請專家學者協助輔導,以議題中心學校為推動脈絡,結合健康議題前後測成效評價,強化校際策略聯盟。

    ​​​​​​​        除教育單位外,也廣納衛生醫療資源,合作推動口腔保健巡迴醫療車入校服務、菸檳防制、正確用藥及傳染病防治等活動,邀請醫療院所參與學生健檢就醫,複檢享有一次免掛號費服務方案。

    ​​​​​​​        為善用民間社團資源,臺南市亦與董氏基金會合作,辦理健康吃快樂動飲食營養教育,引進民間企業協助經醫師評估需配鏡之偏遠弱勢學童進行免費視力矯正,以及與牙醫師公會、藥師公會合作,結合其專業共創健康夥伴關係。

    ​​​​​​​        臺南市於110年12月9日假臺南市永康區大灣國小菁英館辦理110年度健康促進學校成果觀摩暨增能研習,目的為規劃校園健康促進活動,透過各議題中心學校暨績優學校成果展示、發表,以收觀摩之效,凝聚健康促進學校共識,提升健康專業教學知能,激發教學創意,以及落實健康促進理念,營造優質健康校園文化與培育身心靈健康的國民。

    ​​​​​​​        ​​​​​​​為實踐國際健康城市的政策理念,落實校園健康促進推動是重要的教育政策,尤其在新冠肺炎防疫之際,健康是首要課題,學生健康更是不容忽視的教育資本投資。為此,特建置「健康促進學習資源」,強化學生健康知能與行為不中斷,深耕健康議題。本次榮獲特優縣市殊榮,臺南市特別感謝中央與地方輔導團隊專業協助與相關單位資源挹注,學校師長們努力將健康議題融入課程教學,並結合社區資源,營造學生健康生活與成長的學習環境,透過親師生與社區共同合作,建構安心、健康、安全有活力的健康校園。
    一1091226與千禧之愛合作健康出動到校園活動記者會貴賓合照
    二1090824局長與公園國小學童合拍全民健保宣導影片
    與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合作健康出動到校園活動
    局長與學童拍攝全民健保宣導影片
    三健康促進學校成果觀摩暨增能研習
    健康促進學校成果觀摩暨增能研習
    四1090821健康吃快樂動增能研習照片3(109學年度第1學期)
    與董氏基金會合作推動全市國小健康吃快樂動校園宣導計畫
    五健康促進逗陣行答喙鼓比賽績優作品
    六菸害防制議題宣導活動-撿菸蒂排拒菸標誌
    健康促進逗陣行答喙鼓比賽
    校園菸害防制議題宣導活動
    1101209健康促進成果觀摩暨增能研習(攤位前合影)
    健康促進成果觀摩攤位
    1101209健康促進成果觀摩頒獎2
    健康促進成果觀摩頒獎
  • 教育部修訂高中生在校作息規定 落實兒童權利公約第31條精神

    【教育部新聞稿】
          有關高中生早自習的議題,教育部傾聽各界意見,並與各地方政府教育單位凝聚共識,今(111)年3月7日修正發布「教育部主管高級中等學校學生在校作息時間規劃注意事項」。其中,有關第一節課前時段的規定重點包括,作為全校集會活動之用最多一天,其餘均應由學生自主規劃運用,且不得實施任何學業成績評量,不得列出缺席紀錄。此外,也明定學生參與該時段活動學校可採行的管教措施,並增訂各地方政府準用此規定。本注意事項預計今年8月1日(111學年度)起正式實施,讓每位高中生身心都更健康,也更能培養自主管理的能力。

           本案緣於109年12月12日有民眾於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提議「國高中上課時間改為9:30到5:00」。教育部對此民意相當重視,陸續召開2次線上公聽會、5次專家諮詢會議,邀集校長團體、教師團體、家長團體及兒少團體之代表、法律專家、教師代表與會,並邀集各地方政府教育局(處)召開4次研商會議,廣泛徵詢意見,最後確立共識。

           教育部說明,考量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已規範中央與地方應分別對主管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訂定學生在校作息時間相關規定,其中高中階段每週學習節數35節,每日排課以7節為原則。此次教育部為提升學生自主規劃學習能力,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自發、互動、共好」的理念,針對主管高級中等學校,修正「教育部主管高級中等學校學生在校作息時間規劃注意事項」,調降第一節課前全校集合活動(如朝會、防災演練、公開表揚等活動)日數,由每週至多2日,調降為每週至多1日;每週第一節課前,學生可自主規劃運用天數則予以調升,由現行每週至少應安排2日,改為除全校集合活動外,其餘日數均應由學生自主規劃運用,且學生第一節前抵達上課地點即可。

           此外,非學習節數活動的參與狀況,也規定學校不得列出缺席紀錄,並明訂可進行的管教措施僅限於:口頭糾正、列入日常生活表現紀錄、通知監護權人協請處理、書面自省或靜坐反省。另為落實教學正常化精神,也明訂第一節開始前不得實施任何學業成績評量;課業輔導時間不得提前講授教學進度表所定的課程內容也不得對學生實施列入學業成績計算之評量。

           教育部提醒,本注意事項的修正將自今年8月1日起實施,學生在校作息的改變,與學生權利密切相關且牽涉層面廣泛,將請學校於本學期透過民主程序進行討論,積極與學生、家長、教師溝通,據以修訂校內學生在校作息時間規定,並同步檢視修正輔導管教措施、學生獎懲規定等相關章則。

           教育部強調,中央及地方政府均應共同秉持「兒童權利公約」第31條精神,維護學生休息及健康權利,及為培養學生自主規劃能力,鬆綁學生在校作息相關規定,共同以學生最佳利益為考量,並強化學生主動學習、自主管理的能力,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01
  • 兒童與青少年在COVID-19期間的心理健康


    依兒童及青少年發展階段與家長分享之實務指南
    • 在評估心理健康及福利時,應考慮其發展階段、功能或行為表現、與疫情相關的難題與嚴重程度,以及個人、家庭、社區可提供支持力量及防護因素。
    • 兒童或青少年不一定立即會表現出明顯的壓力症狀,甚至完全不會表現出來。
    • 基層診所之醫師的責任包含檢查、拓展、辨識、轉診、持續監測、支持,以及與專科醫師協調。
    • 鼓勵所有個案保持堅強,並非只關注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病人。
     
    階段 建議的介入措施和指導
    嬰幼兒
    (0-3歲)
    • 協助照顧者認識對於嬰幼兒保持冷靜、耐心、安撫的支持與活動
    • 盡量維持正常作息
    • 保護幼兒免受媒體報導影響
    • 在可能情況下,製造照顧者全心全意陪伴嬰幼兒的時光
    學齡前兒童
    (3-5歲)
    • 確保兒童與家人的安全,以及預防染疫之措施(例如勤洗手、避免出門、佩戴口罩、接種疫苗)
    • 用兒童可以理解的方式回答他們的問題,並觀察他們表情以確定孩子能夠理解
    • 確認並認可兒童的感受
    • 盡可能嘗試維持正常作息
    • 限制兒童接觸電視/媒體;幼童可能無法理解他們看到的圖像並可能因此受驚嚇
    • 確保兒童知道家長的去向及日常安排
    • 創造讓孩子能夠玩耍及放鬆的機會;以互動式戲劇參與孩子遊戲
    • 若兒童堅持己見,請提供正向的扮演遊戲(讓兒童透過戲劇中學習處理問題)協助兒童解決問題
    學齡兒童
    (6-12歲)
    • 直接且誠實地回答孩子疑問;讓孩子知道你願意進一步討論
    • 提供開放、適合孩子年紀且安心的資訊給孩子
    • 對於問題保持開放態度:「你能多告訴我一點嗎?」
    • 確認並認可孩子的感受:「沒錯,這的確令人害怕,所以我們會這麼做以保持健康⋯⋯
    • 詢問孩子意見
    • 盡可能嘗試維持正常作息
    • 著重於正面行為,而非負面行為
    • 盡量降低觀看電視時間:若孩子看見新聞報導,陪伴在一旁並釐清他們看見或聽見的內容
    • 鼓勵參與或幫忙家庭事務
    • 若兒童堅持己見,請提供正向的扮演遊戲(讓兒童透過戲劇中學習處理問題)協助兒童解決問題
    青少年
    (13-17歲)
    • 尊重青少年的感受
    • 討論青少年的想法、感受、不同的應對方式
    • 討論COVID-19的原因及影響
    • 傾聽並討論青少年在社群媒體上或於朋友間聽見的內容
    • 陪伴他們看電視,共同討論並提供你的觀點
    • 時常注意孩子狀況
    • 清楚並直接地說明可能有風險的行為
    • 分享並討論COVID-19衝擊下會遇到的情形(例如線上畢業典禮、畢業舞會取消等)
    • 讓孩子知道他的經歷與其他人沒有不同:「你不孤單,大家都面對一樣的狀況。」
    • 鼓勵青少年與朋友聯繫,若狀況許可最好能實體互動;或是透過電話遠端聯絡;並採取的安全措施(例如於戶外見面、佩戴口罩、避免肢體接觸等)
    • 分享你自己的感受及應對措施,成為孩子的學習榜樣
    • 青少年可能會想幫忙。協助他們參與社區或其他合適計畫。
    1649400884329
    Mental health and wellbeing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What you need to know
    • When assessing mental health and wellbeing, consider developmental stage, functional or behavioural manifestations, proximity to and severity of pandemic related hardships, and individual, family, and community strengths, supports, and protective factors
    • A child or adolescent may show no observable or reported symptoms of distress, or may show them at some later time
    • Primary care physicians’ roles include screening, outreach, identification, referral, ongoing monitoring or surveillance, support, and coordination with specialist clinicians
    • Encourage resilience in all patients, not just those presenting with mental health and wellbeing concerns

    Practical guidance to share with parents and caregivers by developmental stage
    Stage Suggested interventions and guidance
    Infants and
    toddlers
    (0-3 years)
    • Identify supports and activities that help adult caregivers remain calm, patient, and reassuring with infants and toddlers
    • Attempt, whenever possible, to preserve normal routines
    • Shield toddlers from media coverage
    • “Special time” with parent/caregiver when possible
    Preschool children
    (3-5 years)
    • Provide reassurance about the child’s and family’s safety and what is being done to prevent future infection (eg, handwashing, staying home, mask wearing, vaccination)
    • Answer questions simply and watch the child’s face to know when the child has heard enough
    • Label and validate the child’s feelings
    • Attempt to preserve, as much as possible, normal routines
    • Limit television/media exposure; young children do not understand the images they see and may be frightened by them
    • Ensure that the child knows parents’ and family members’ whereabouts and schedules
    • Develop opportunities for the child to play and relax; engage with the child in interactive play
    • Offer suggestions for positive resolution of play scenarios if children repeatedly persevere with one scenario (children work through issues through play)
    School aged children
    (6-12 years)
    • Answer child’s questions directly and honestly; let child know you are available to talk further
    • Provide information in an open, age-appropriate, reassuring manner
    • Be open to questions: “Tell me more about that”
    • Label and validate feelings: “Yes, it is scary, and this is what we are doing to do to stay healthy”
    • Ask their opinions
    • Keep usual routines where possible
    • Focus on positive behaviour, rather than negative behaviour
    • Minimise television viewing; if they do hear news reports, be present and clarify what they see or hear
    • Encourage participation in family or other efforts to help as appropriate
    • Offer suggestions for positive resolution of play scenarios if children repeatedly persevere with one scenario (children work through issues through play)
    School aged children
    (6-12 years)
    • Answer child’s questions directly and honestly; let child know you are available to talk further
    • Provide information in an open, age-appropriate, reassuring manner
    • Be open to questions: “Tell me more about that”
    • Label and validate feelings: “Yes, it is scary, and this is what we are doing to do to stay healthy”
    • Ask their opinions
    • Keep usual routines where possible
    • Focus on positive behaviour, rather than negative behaviour
    • Minimise television viewing; if they do hear news reports, be present and clarify what they see or hear
    • Encourage participation in family or other efforts to help as appropriate
    • Offer suggestions for positive resolution of play scenarios if children repeatedly persevere with one scenario (children work through issues through play)
    Adolescents
    (13-17 years)
    • Show respect for the adolescent’s feelings
    • Discuss the adolescent’s opinions, feelings, and different ways to cope
    • Discuss causes and effects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 Listen to and talk about what adolescents see on social media and hear from their friends
    • Be present if they watch television; discuss and provide perspective
    • Check in regularly
    • Address risk taking behaviours clearly and directly
    • Share and talk about reactions to covid-19 related disruptions (eg, virtual graduation, cancellation of prom, etc)
    • Normalise experiences: “You’re not alone; everyone is struggling”
    • Encourage adolescent to connect with their friends—in person if restrictions are lifted; or virtually, by phone, or taking the advised safety precautions (eg, outdoors, masks, no physical contact, etc)
    • Share your own feelings and coping mechanisms (be a role model)
    • Adolescents may want to participate in efforts to help. Help them to engage in community or other projects as appropriate
    1648435532740
    參考文獻:
    1. Rider EA, Ansari E, Varrin PH, Sparrow J. Mental health and wellbeing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BMJ. 2021 Aug 24;374:n1730. doi: 10.1136/bmj.n1730. PMID: 34429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