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 HPS Newsletter-6th Issue
  • 105年度健康體位輔導與推廣計畫教師增能研習


    撰稿者:謝榮鴻教授、蔡欣宇計畫助理


        臺北醫學大學首次承辦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105年度健康體位輔導與推廣計畫」,本年度計畫舉辦北、中、南、東區(台北市、台中市、高雄市籍及花蓮市)的「各級學校改善體重過輕、過重專業成長研習會」,推廣健康體位輔導之相關觀念,邀請全國各縣市政府教育局()以及衛生局()相關業務承辦人及各縣市國中小以及高中職學校代表齊聚ㄧ堂,說明本計畫的主軸並相互交流彼此歷年執行經驗分享。四場活動感謝各方專家代表及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學生事務及校園安全組李黛華副組長(圖一)、葉信村專門委員(圖二)和邱秋嬋科長等多位長官蒞臨參與。

      

    圖一、李黛華副組長                圖二、國教署葉信村專門委員

        臺北醫學大學營養學院之保健營養學系以「人生之計在保健、保健之計在營養」為名而設立,闡明保健與營養對於人生的重要。國民營養之平衡乃為一國國力之指標,同時也是一國文化之準繩。主持人謝榮鴻教授為臺北醫學大學營養學院副院長同時也是保健營養學系主任,特別以「保健與營養」的觀念融入學童期營養與健康體位的推廣。四場成長研習會內容除了計畫的推廣方法外,持續推動陽明大學劉影梅教授之85210的健康理念,也邀請長期關注孩童健康體位的專家進行孩童成長發展資訊的分享,其中有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遺傳科主任楊晨醫生,說明小孩該如何做,可以長得頭好壯壯;台灣營養學會執行長吳映蓉博士,指導孩童如何執行運動與營養可以來達到孩童發育事半功倍的方法;C&C Studio營養師實驗廚房創辦人陳芊穎營養師,教育簡單飲食份數代換;好食課創辦人林世航營養師,教導使用現在最新APP軟體來與每日飲食的結合。
        上午的活動由計畫主持人謝榮鴻副院長的「從校園到家庭 : 如何實現真正的健康飲食」作為開場,一開始謝副院長就利用活動計畫設計的健康體位小單張(),依父母的身高推算孩童未來可能的身高範圍,很快將大家的目光注視本次主要的議題中,提高聽眾對本研習會的興趣。


    圖三、「從校園到家庭:如何實現真正的健康飲食」課程

        第二堂的內容,邀請好食課創辦人林世航營養師的「飲食及科技的結合」,在資訊發達的時代,藉由和北醫保健營養系合作開發的APP軟體,及時拍照上傳作為飲食紀錄之用,可改善傳統三天飲食回憶評估法之誤差,且營養師可線上進行諮詢及回應,提供本計畫全國各縣市政府教育局()以及衛生局()相關業務承辦人及各縣市國中小以及高中職學校代表可運用。
     

     

    圖四、「飲食及科技的結合」課程  

        接下來,「選對方法輕鬆保持健康體位,兒童營養成長篇」是由C&C Studio營養師實驗廚房創辦人陳芊穎營養師進行講演,主要相關內容有食物簡易代換方法,六大類食物之分類及生理功能;引起聽眾最關注的課題美食的運動代價,例如市售100 mL的乳酸飲料內共有3個方糖(15g的糖),需要爬57層樓才能將乳酸飲料的熱量消耗,陳營養師以貼近生活的例子,說明控制飲食對學童健康體位的重要性。

     
    圖五、「選對方法輕鬆保持健康體位,兒童營養成長篇」課程

        下午課程請到營養界運動營養的指標性人物「吳映蓉老師」,告知孩童運動重要性及運動前後的營養攝取選擇,傳授本計畫很重要的營養新知,孩童運動可增加生長激素的分泌,但若運動後食用含糖飲料,會立即終止生長激素的產生,如果辛苦運動了半天,卻因含糖飲料而讓努力的汗水白流,得不償失。


    圖六、「孩童運動重要性及運動前後的營養攝取課程

        最後的重頭戲,台北醫學大學設醫院小兒遺傳科主任楊晨醫生,楊晨醫生專攻遺傳學,具有十多年的豐富診療經驗,楊醫生表示孩子成長發育,永遠是爸媽關心的話題,雖然遺傳是影響孩子重要因素之一,但後天的照護也能作為長高的關鍵,說明早睡、多動、拒吃甜食的理由,如何讓自己的孩子高人一等本次成長研習會滿度調查調查,位於4.71 分,且各位的建議討論為往後相關的活動優先改進。


         
    圖七、「糖分攝取與學童成長專論課程   圖八、師長研習會中的衛教小單張 


     

  • 我們如何運用家長與社區的結盟打造孩子的健康未來


    新北市橫山國小校長
    陳志哲


    壹、緣起

    新北市三芝區橫山國民小學,是位於台灣最北端的鄉鎮之一,離台北市約有一個半小時的車程。學校因為學區內人口稀少,且外移嚴重,所以常有此感慨:「從學校向遠方眺望,看得到山,看得到海,看不到我們孩子從哪裡來?」。

    偏鄉地區學校因為衛生教育資源較為匱乏,再加上國民小學的師資養成,並無「健康教育」師資培育,所以在推動健康促進學校計畫上更是辛苦,然而「健康是孩子的基本人權」,學校扮演著孩子健康重要的角色,如何善用社區及家長的資源,轉化為推動學校健康促進學校的重要助力,是當前極為重要的課題。

    貳、家長與社區結盟的目的

    社區結盟行動理論 (Community Coalition Action Theory; CCAT) (Butterfoss & Kegler, 2002)所倡議的健康的目的如下:

    一、提供、激發每個孩子促進學習健康的環境。

    二、發展並提供一個均衡的課程,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來提高有效的學習。

    三、在學校對於學生,父母和職員之間的人際關係,能有認同感且公平相待, 並充滿自信且自豪。

    四、促進家庭、學校和社區有良好的合作關係,並強調對健康的正向態度,提供工作、家庭和社會的相互影響

    五、給予全體教職員工生相同的成長機會,並提供一個有利的環境,用以促進健康的態度和教學方法。

    六、提供教職員發展機會,並考量學校和個別的需求。

    所以建立良好的社區與家長互動,提供一個促進健康學習環境,運用多元教學策略,親師共同教導孩子正向的成長態度,是學校與社區行動結盟的重要目的。

    参、學校與家長社區結盟的方式

    一、策略聯盟

    健康促進的推動,如果是由性質相同的機關單位,各取所需,相互截長補短,為了共同的目標相互支援合作,即是「策略聯盟」。以本校為例,學校多年以來與附近的馬偕醫學院進行合作,特別是近年與楊星瑜陳信任教授(陽明大學),共同執行美國NASA的太空人體能專案計劃,是成功的例子,其中包含模擬太空人的體能訓練及飲食等等,從太空人的角度導入健康體位的概念,除了引導學生試探未來的興趣志向,融入自然與科技外,更是健康與體育領域,與其他領域的跨領域結合。

    此外,在衛生教育方面,馬偕護理專科學校則是提供了口腔衛生、視力保健、健康體位、藥物濫用等相關課程,由該校的實習學生進入課堂教導孩子進行貝氏刷牙法,以及基本的口腔衛生,以及正確的飲食習慣、藥物濫用的相關知識、情意、技能,希望建立孩子正確的健康觀念與態度。

    國民中小學與大專院校醫療相關科系,進行策略聯盟,是教學實驗場域與衛教課程需求的交織與融合,對於健康促進學校的推動是互蒙其利。

    二、異業結盟

    異業結盟是不同的場域,或是不同性質的機構,為了不同的目的,運用資源彼此交流,相互提升組織效能,並擴大組織的效益為目的。例如,負責建造蘭陽博物館、淡水雲門舞集劇場利晉工程公司,贊助學校購買一批自行車,藉以推動健康體能教學。學生以腳踏車為進入社區的學習工具,探訪附近的三芝名人館、源興居、二號倉庫等,深入社區,認識鄉土的文化,進而樂活於這片土地。企業善盡了社會的責任,而學校充實了相關的教學設備,深化孩子的學習,則是創造雙贏的價值。又另一家知名的企業微星科技,長年贊助本校的午餐經費,解決學校捉襟見肘的午餐經費,改善了偏遠學校孩子的營養,是另一合作的案例。

    三、家長同盟

    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曾說:教育一個孩子需要整個社區的力量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意旨教育的成功,是要動員學校、家庭、社區,缺一不可。現在學生的健康問題往往「根植於家庭、顯現於學校、惡化於一生」,所以家長的角色是重要的夥伴關係。本校推動健康促進學校,引進了家長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特別在人力資源方面,以健全的家長、志工組織為首要目標。目前學校除有健全家長會組織,協助召開家長會、班親會,並提供學校關於推動健康促進,應興應革的相關事項。以最近的改善遊戲器材、校門口交通安全拓寬工程為例,就是經過家長會提出改善意見,學校提出相關計畫,並報呈教育單位作為經費申請之意見,經核准通過。志工組織的部分,除了進行志工媽媽的口腔衛生、CPR等增能培訓,協助學校推動健康促進計劃,並於每周說故事活動中,融入健康促進相關故事。至於經費部分,家長會提供了孩子的運動會經費、補助全校師生保護眼睛的帽子等等,提升了學生健康物質及社會環境的品質,搭設了健康的安全網絡。

    四、社區合作

    學校與當地的社區衛生所(健康中心)或組織攜手合作,共同服務學校的親師生或是社區居民,稱之為社區合作。合作服務的內容包含社區民眾的一般性的健康檢查、及相關健康諮詢服務。本校學區位於山上,區內的衛生所約3-4公里,區內的長者行動不便,衛生所進行的巡迴健康檢查,就必需與學校合作,除提供場地外,學校護理師也協助居民,進行衛教宣導。學生也曾經安排至附近的安養機構,進行節目表演,或是位長輩們閱讀,有時則是邀請這些長者到學校參觀,由學生進行藝術展覽的解說員,運用陪伴提供心靈健康的服務學習。「學校在社區合作中,是場域的提供者、健康的促進者,更是衛教的倡議者」。

    肆、結語

    沒有健康就沒有一切的學習」一個身心靈不健康的個體,在學習的歷程中,成效打折,也會因健康的折磨與困擾,也失去學習的企圖。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中,「生理、心理、愛與隸屬」的需求是人本的最基本需求,學校、家長、社區正是支撐孩子健康學習的重要夥伴,期盼透過「健康的金三角關係家庭、學校、社區」許一個孩子健康的未來。

    圖一、社區合作-學校護理師協助社區里民血壓測量


    圖二、家長同盟-校門口交通安全改善工程

    圖三、異業結盟-利晉工程捐贈本校腳踏車辦理成年禮活動

    圖四、策略聯盟-馬偕護專進行防菸拒檳衛教活動

    圖五、策略聯盟-與馬偕醫學院合作進行NASA太空體適能計畫
     

  • 宜蘭縣推動健康促進學校實施成效

    前文化國中校長 黃忠燦

    一、       前言:

    健康是人類生存的基本人權,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也是每一個人追求的理想與目標。隨著經濟的發展、國民生活水準的提高和社會環境的改變,青少年在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方面,也出現了健康的問題,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成為影響學生身心健康的危險因素。台灣學生的健康日益惡化,不但使個人健康品質深受戕害,也使國民醫療費用加重、社會成本增加。

    推動健康促進學校是提高學生身體素質,改變目前兒童、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不良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的有效措施。健康促進學校計畫的推動,是世界衛生組織既定的政策,也是人類共同努力的目標,在全球許多國家實施健康促進學校計畫後,都明顯達到減少健康問題,以及有效提升教育的效率,並且落實公共衛生及社會經濟發展的目標,從「健康學校」之啟動,我們期待「健康家園」、「健康社區」、「健康城市」,以至於「健康國家」都是指日可待的。
     

    二、       宜蘭縣學校推動健康促進學校作法與特色

    教育部基於「沒有健康,什麼都沒有;沒有健康,國家將面臨危機!」的理念,積極於九十三學年度遴選48所試辦推動健康促進學校計畫,宜蘭縣為最早參與試辦縣市之一。

    近年來許多縣市政府都把縣民的健康,列為施政績效重要指標之一。宜蘭縣歷任縣長皆以「幸福宜蘭」為施政的願景,強調「沒有健康、沒有幸福!」,為落實安心社會,以健康促進為平台,整合教育處、衛生局、環保局、醫療院所及地方團體等相關資源,共同辦理衛生醫療健康促進工作,作為打造健康照護家園。

    宜蘭縣自93學年度推動健康促進學校,由原來4所中小學參與,逐年增加,到98學年度已全面實施,其成效一直是全國各縣市學習的典範。從起初推動學校自選議題,將健康促進融入學校重點性的工作,至今各校已將健康促進列為學校的特色,並成為常態性的衛生教育活動。以下簡述宜蘭縣國民中小學在推動健康促進學校幾點特別的作法:

    ()97學年度起,結合鄉鎮市學校的特色、將社區資源做整合,成立第一個以鄉鎮市策略聯盟為中心的健康促進學校發展模式,全縣分12鄉鎮市及國中溪南、溪北之健康促進學校策略聯盟。執行的效益卓越,成果豐碩,各策略聯盟之中心學校,將健康促進學校的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96學年度訂定「宜蘭縣健康促進學校磐石獎評選要點」,以鼓勵代替懲罰每年皆舉辦磐石獎」獎勵績優學校、有功人員或策略聯盟的鄉鎮市所有學校。

    ()99學年度教育部啟動二代健康促進學校機制,宜蘭縣辦理健康促進學校工作,開始調整推動方向,除了訂定縣本和校本指標,並由中央輔導委員及在地輔導團共同推動健康促進。各項健康議題依據學童健康檢查結果做問題分析,找出高關懷學校,成立健康議題中心學校及種子學校,辦理工作坊研習,提出具體多元有效策略,做前後測資料分析進行經驗分享,與推動行動研究之依據,提出行動研究成果,也帶動全縣學校健康促進學校行動研究的風氣。

    ()宜蘭縣對學童健康問題相當重視,中小學校長會議多次要求各校配合推動健康促進學校,以改善學童健康問題。以全面實施為健康促進學校,要求各校應該做好「健康自主管理」,鼓勵學童接近大自然及下課到操場運動,以養成良好運動習慣。縣長宣誓要建構宜蘭成為兒童夢土,提供健康友善學習環境,希望宜蘭孩子在課間充分活動身心、課後增進家庭互動、課外親近鄉土,讓孩子「放下3C.世界清晰;陽光明亮.學習最漾」。104學年度起首創「課間30」政策,第二節下課將改為30分鐘。

    ()宜蘭縣從101年度起,更領先全國首創建立「一校一藥師」,學生聯絡簿有藥師諮詢電話,邀請藥師到校演講,對推動正確用藥教育更是不遺餘力。99年起每年皆獲頒正確用藥「績優縣市獎」及「績優中心學校與種子學校」之殊榮。

    ()學校推動策略豐富多元,且設立網站分享資源。從99年開始建置「宜蘭縣健康促進學校網站」,可與全縣101 所學校進行連結功能,分享各校成果與作法,強化在地輔導團委員與中央輔導委員之功能。學校採「「網路線上考評」模式及「實際到校輔導諮詢」並行,且督導各校依據健康檢查結果與校內SWOT 分析結果做需求評估,作為學校推動健康促進計畫議題參考。

    ()健康教學師資不足,宜蘭縣逐步以共聘教師方式,來改善因受制於班級數過少,而無法符合聘任健康領域專任教師之問題,期達成健康教育老師之合格率配合國教輔導團辦理相關增能研習,要求健康領域老師參與,以提升健康教育教學品質。

    ()宜蘭縣在飲食方面,除了團膳營養師固定到校實施營養教育外;更透過學校辦理食農教育,結合環境教育,推動食安教育,推廣在地食材,透過系統性飲食教育,引導學童辨識食品的安全性,選擇健康、衛生食材。

    ()宜蘭縣辦理「104年宜蘭GO幸福 健康袋著走活動」,首創衛生局與教育處聯合推出學童健康袋,免費發放給全縣15.000位中小學生,並和縣內7間醫療院所合作,未來所有健康檢查、疫苗施打,視力篩檢等資料,都會放在袋中,讓學生能從小到大紀錄身體狀況,醫生看病時也不需從頭檢查,可參考健康袋資料,做出最正確診斷,以區域守護的概念,期使學校、家長、醫院共同為孩子的健康努力。

    ()結合牙醫師公會提供醫療缺乏地區巡迴醫療服務提供醫療資源較缺乏之鄉鎮,除提供偏鄉學童及教職員外也針對當地居民進行醫療服務,服務內容除提供口腔健檢、衛生教育及口腔癌篩外,更著重於齲齒填補治療,以落實學生口腔保健工作。


    三、      
    宜蘭縣學校推動健康促進學校成效

    ()視力保健:經統計數據顯示,宜蘭縣國中小學生104學年裸視視力不良率已較103學年度改善1.46%,且歷年來數據皆低於全國平均數值。

    ()口腔保健:104學年度較103學年度之學生初檢齲齒率降低5.79%,其中國小初檢齲齒率較103學年度降低10.34%,顯示口腔保健在國小部分有長足之進步。

    ()健康體位:學生體位不良盛行率,在體位過輕部分,104學年度平均值較103學年度下降0.63%,但仍高於全國平均值。在體位肥胖部分,雖較全國平均值低,104學年平均值仍往上增加,顯示宜蘭縣學生體位適中比率維持以往,然仍需注意體位兩極化情形。

    ()性教育(含愛滋病防治):學生性教育認知率近幾年皆達88-90%以上,接納愛滋感染者比率亦達80%以上,顯示宣導與教育成效提昇,亦能夠引導學生內心對於愛滋病感染感受。105學年將持續加強輔導國小高年級學生及國中生接受2小時愛滋病防治宣導教育,以持續精進學生的愛滋病防治認識,並鼓勵學校接受愛滋防治種子教師培訓。

    ()菸檳防制:104學年達成永續100%無菸、無檳校園。105學年將持續配合衛生局加強宣導並向下延伸至國小,並將此議題延伸落實於家庭、社區當中,同時創造健康環境。以利持續強化反菸拒檳策略,同時提升教職員工生推動菸檳健康危害防制之素養,落實100%無菸校園、無檳校園。

    (全民健保(含正確用藥):全民健保為二代健康促進之新興議題,將加強宣導並融入教學,以藉此提升學生對全民健保有正確認知比率,同時辦理教師增能研習,由策略聯盟學校分享教案及執行方向,以提倡珍惜全民健保行為。正確用藥教育推廣,從99年開始,每年皆獲得「績優縣市獎」,「校園正確用藥小主播」、「我家藥健康」行動劇、親子短劇……,各項比賽皆名列前茅。

    ()、事故傷害防治105學年度持續全面推動CPRAED訓練,並同步推廣學生事故傷害防治活動,讓急救知能從小扎根,以提升宜蘭縣教職員工生事故傷害防治危機處理能力及救護技能。

    (以上資料來自宜蘭縣105學年度辦理學校健康促進工作實施計畫)
            2010年起教育部啟動二代健康促進學校機制,延續現今臺灣健康促進學校的發展模式,強調實證導向的健康促進學校及國際交流。2011年國民健康署開始推動健康促進學校認證暨國際接軌計畫,建立健康促進學校認證指標,並於2012年進行我國第一次健康促進學校國際認證作業。2012年宜蘭縣參與國民健康署辦理「健康促進學校國際認證計畫」,榮獲2座銀質獎及9座銅質獎學校;20141座銀質獎及3座銅質獎的殊榮,以具有實證基礎方式積極推動健康促進學校,促進師生健康並增加國際能見度。


    結語

    健康促進學校所強調的概念即為一整體性學校衛生計畫,也就是突破過去學校衛生僅以學生為主體,而重新將與學生健康相關的人事物納入健康促學校架構之中。健康促進學校是結合現有體系、組織、資源、尤其是教育及衛生行政體系的結合,家長、老師、學生、社區的共同參與,產生環環相扣的力量,將健康促進之理念發揚至大,更建立「由下而上」的推展模式,打造一個健康的學習、生活與工作的大環境,讓生活在這個大環境中的每個人,都樂於能享有安全、寧靜、活力,提升國家的競爭力!

    健康促進學校計畫是全面的,需有政策的支持,在中央教育部、衛生福利部已列為國家主要政策,地方縣市也應列為地方教育和衛生的重點政策,在學校則需要將健康列為學校主要政策。根據《康健》雜誌健康城市大調查,2016年報告出爐,以打擊慢性病為主題,將全國22縣市分成「六都」、「非六都」、「離島」3組,台北市、宜蘭縣和連江縣奪下各組冠軍,獲選「打擊慢性病最給力城市」。該項調查,除了代表縣民對衛生健康工作的肯定外,再一次證明縣府團隊的積極努力。
        學校不再只是「做」健康促進活動,而是成為「健康促進的」學校,參加健康促進學校,是在投資孩子的人生,在學校成長歲月中,存下孩子一本萬利的獲利健康資本,奠定基石,是打造孩子未來一生成就幸福人生的最佳保證,也是未來國家整體競爭力加點得分的重要關鍵,這就是健康促進學校的價值。

  •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狂犬病

    一、認識狂犬病

    狂犬病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病毒性腦脊髓炎,一旦發病後,致死率幾乎達100%,但如能在動物咬傷後,及時就醫,接受狂犬病暴露後預防接種,可以有效的降低發病的風險。狂犬病是全球性的疾病,全世界都有病例,主要發生於非洲、亞洲、拉丁美洲及中東等地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每年約有55,000死亡病例,其中亞洲約占31,000例死亡,非洲約占24,000例死亡,其中3050%是幼童。臺灣自1959年起不再有人的病例,2002年及2012年各發生一例自中國大陸境外移入病例,2013年發生一例自菲律賓境外移入病例。1961年後不再有動物病例,但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於2013年公布國內野生鼬獾、錢鼠與幼犬檢出狂犬病毒,並將檢出狂犬病陽性動物之鄉鎮市區與其他鄉鎮,列為狂犬病風險地區。

    二、傳播方式

    1.       患有狂犬病之動物,其唾液中含有病毒,狂犬病病毒即從已感染動物的唾液中隨著抓、咬而進入人體(偶而經由皮膚的傷口、黏膜)。故被感染狂犬病的動物的爪子抓傷也是危險的,其原因是動物會舔牠們的腳。

    2.       人類患者之唾液也有病毒,理論上人與人之間的直接傳染是有可能的,但至今尚無病例報告。亦曾發生死於中樞神經疾病病患,經角膜捐贈,傳染狂犬病至受贈者。蝙蝠群居的山洞或實驗室有可能經空氣傳染。拉丁美洲常發生吸血蝙蝠傳染至家畜。幾乎所有的哺乳動物對本病都有感受性,但與病毒株別有關。

    三、潛伏期

    狂犬病潛伏期從13個月不等,偶而短於7天,最長可達7年以上,視傷口嚴重程度、傷口部位神經分佈的多寡或與腦的距離、病毒株別、病毒量、衣服的保護程度及其他因素等而定。

    四、發病症狀

    狂犬病初期症狀包括發熱、喉嚨痛、發冷、不適、厭食、嘔吐、呼吸困難、咳嗽、虛弱、焦慮、頭痛等,咬傷部位會出現異樣感的症狀,持續數天後,病患會出現興奮及恐懼的現象,然後發展到麻痺、吞嚥困難,咽喉部肌肉之痙攣,引起恐水之症狀(所以又稱為恐水症),隨後會發生精神錯亂及抽搐。

    五、預防方法

    1.       預防被動物咬:

    (1)       不碰觸、逗弄野生動物。

    (2)       不撿拾生病的野生動物、屍體,請洽詢各地動物防疫機關,或電洽0800-761-590

    2.       一旦被動物咬傷時,請遵循1記、2沖、3送、4觀:

    (1)       記:保持冷靜,牢記動物特徵。

    (2)       沖:用大量肥皂、清水沖洗15分鐘,並以優碘消毒傷口。

    (3)       送:儘速送醫評估是否要接種疫苗。

    (4)       觀:儘可能將咬人動物繫留觀察10天。若動物兇性大發,不要冒險捕捉。

    3.       被動物咬傷後,到哪裡就醫:

    (1)       請至狂犬病疫苗接種服務醫院就醫,各縣市均有施打點;自201411日起,人用狂犬病疫苗及免疫球蛋白納入全民健保給付範圍。

    (2)       高風險民眾暴露後需接種5劑疫苗(0-3-7-14-28),且於發病前接種,防護效果接近百分之百。

    六、治療方法與就醫資訊

    1.       如遭哺乳動物抓咬傷,請立即以肥皂及清水沖洗傷口15分鐘,以優碘或70%酒精消毒,並立即就醫作進一步之清洗與治療,依據醫師診斷及評估,施予預防破傷風、及其他必要的感染預防措施、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及曝露後疫苗接種。

    2.       就醫時應主動告知醫師相關動物接觸史及旅遊史等訊息,以及早獲得妥適的治療。

    3.       中國大陸狂犬病疫情嚴峻,於當地遭受動物咬傷時,建議前往省市級以上之疾控中心、省市級之公立醫院就醫,可獲得較佳的醫療品質。

    二、預防接種建議

    表一、疑似狂犬病或麗沙病毒暴露後「免疫球蛋白」接種對象

    2016119日起適用

    咬傷人物種

    接種建議

    鼬獾

    白鼻心

    錢鼠(限臺東市)

    蝙蝠

    出現明顯特殊異常行為(如無故主動攻擊……等)之動物,且經中央農政單位判定疑似狂犬病或麗沙病毒

    暴露等級為第二類,該動物(除蝙蝠外)經檢驗鑑定為陽性,建議接種免疫球蛋白。

    如暴露等級為第三類,建議接  種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遭受蝙蝠抓咬傷或傷口、黏膜接觸其唾液等分泌物,視為暴露等級第三類。

    暴露之定義:遭受動物抓咬傷或皮膚傷口、黏膜接觸其唾液等分泌物。

    第二類定義:裸露皮膚的輕微咬傷、没有流血的小抓傷或擦傷。

    第三類定義:傷及真皮層的單一或多處咬傷或抓傷、動物在有破損的皮膚舔舐、黏膜遭動物唾液污染,包含遭受蝙蝠抓咬傷或傷口、黏膜接觸其唾液等分泌物。

     

    表二、疑似狂犬病或麗沙病毒暴露後「疫苗」接種對象

    2016119日起適用

    暴露動物類別

    接種建議

    備註

    野生哺乳類動物(含錢鼠、蝙蝠等)

    立即就醫並接種疫苗

    若經檢驗陰性,可停止接種疫苗

    流浪犬貓

    立即就醫並接種疫苗

    若流浪犬貓觀察10日無症狀,可停止接種疫苗

    家犬貓

    暫不給予疫苗

    若家犬貓觀察10日內出現疑似狂犬病症狀,並經動檢機關高度懷疑,則給予疫苗

    暴露等級為第二類()以上,建議接種疫苗。

  • 健康促進學校全面性策略推動增進健康素養之實證


    摘要

    慢性病是當今全球上死亡和失能的主要原因,而非傳染性疾病占全球疾病負擔絕大部分。半數的早逝是因青少年健康危險行及延至成人。雖然這些疾病可能不能治癒,但它們是可預防的。針對個人和家庭,以及更廣泛的社會、經濟和文化中慢性病決定因子持續推動,慢性病預防是可能的,促進健康行為的生活方式應該在生命中盡早開始。本文旨在討論健康促進學校對改善青少年健康的影響。健康促進學校為一個全面性、全校性的方法,其中廣泛的健康教育課程被學校的環境和精神所支持。健康促進學校不僅改變個人的行為,也透過學校組織和政策的改變,改善學校的物質和社會環境,及它的課程和教學及學習方法。正向的健康文化可幫助個人建立更高層次的健康素養,提高認知與社交技能來改善健康。有許多實證顯示健康促進學校全面性策略推動對於改善學童身體活動、健康飲食與身心健康是很有效的。採用健康促進學校框架的學校展現透過學校文化和組織實踐的改變更有助於提升學童的健康。健康促進學校比非健康促進學校展現更好的學校衛生政策、更高的社區參與、更好的衛生環境,學生也有更正向的健康行為。健康促進和疾病預防對減少兒童和青少年的醫療負擔非常重要。健康促進學校可以增進學童健康飲食行為和鼓勵身體活動來幫助對抗全球兒童肥胖的疾病負擔。從健康和教育的觀點出發,兒童和青少年在健康服務提供上有所落差,健康促進學校框架模式推動能提高健康服務的可近性,發展一個與初級健康照護系統更緊密結合的機制,讓青少年健康服務更加以學校和學生為中心。發展健康促進學校與各初級健康照護服務的連結模式,能讓疾病預防和健康促進服務更貼近學生需求。

     

    Appl Health Econ Health Policy. 2009;7(1):11-7. doi: 10.2165/00148365-200907010-00002.

    Health-promoting schools: evidence for a holistic approach to promoting health and improving health literacy.

    Lee A

    Chronic diseases are now the major causes of death and disability worldwide, and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NCD) account for the majority of the global health burden. About half of premature deaths are related to health-risking behaviours that are often established during youth and extend to adulthood. While these diseases might not be curable, they are preventable. Prevention is possible when sustained actions are directed at individuals and families, as well as at the broader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terminants of NCD. A 'life-course' approach to promoting healthy behaviour should begin early in life.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discuss the impact of the 'health-promoting school' (HPS) on improvements in youth health. HPS can be described as a holistic, whole-school approach in which a broad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is supported by the environment and ethos of the school. HPS moves beyond individual behavioural change to consider organizational and policy change such as improving the physic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 of the school, as well as its curricula and teaching and learning methods. A positive culture for health would facilitate higher levels of health literacy by helping individuals tackle the determinants of health better as they build the personal, cognitive and social skills for maintaining good health. There is reasonable evidence to demonstrate that the whole-school approach using the HPS framework is effective in improving health, ranging from physical activities and healthy eating to emotional health. Schools adopting the HPS framework have demonstrated changes in culture and organizational practice to become more conducive to health improvement. These schools were reported to have better school health policies, higher degrees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a more hygienic environment than non-HPS schools, and students in these schools had a more positive health behaviour profile. Health promotion and disease prevention is essential to reduce the healthcare burden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HPS would help to combat the global burden of childhood obesity by promoting healthy eating behaviours and encouraging higher levels of physical activity. There are gaps in service provision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from both the health and education perspective; the HPS framework has the potential to develop a mechanism of closer integration with the primary healthcare system, making youth health services more school based and student centred. A new model of interconnection between HPS and different components of primary healthcare can be evolved to make services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 more student friend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