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議題 > 菸檳防制 > 計畫簡介
計畫簡介
7184
壹、計畫背景
      菸品對兒童及青少年危害影響鉅大,可能造成生長遲緩、活力不足、注意力不集中;菸是青少年物質濫用的入門物,一旦開始吸菸,以後成為酗酒者的機會是不吸菸者的10倍。開始接觸菸、酒、檳榔後,平均約2年左右即會接觸初級毒品,嘗試毒品的機會比不吸菸者高出25倍。
      嚼食檳榔對健康危害,世界衛生組織所設立國際癌症研究總署(IARC)在1987年即認定「嚼含菸草的檳榔」或「同時吸菸與嚼檳榔」對人類有致癌性,致癌部位主要在口腔、咽及食道。2003年IARC依據新研究證據,作出了「檳榔子屬第一類致癌物」的結論,證實即使嚼不含任何添加物的檳榔子也會致癌(IARC, 2004)。
       我國於2009年施行菸害防制法,2023年3月22日修正施行,第18條第1款明訂:各級學校、幼兒園、托嬰中心、居家式托育服務場所及其他供兒童及少年教育或活動為主要目的之場所,全面禁止吸菸。且提高禁菸年齡至20歲,是以全國各級學校,含大專校院規範為無菸校園。 第23條各機關學校應積極辦理菸害防制教育及宣導。第 42條 違反第16條第一款規定者,應令其接受戒菸教育;行為人未成年者,並應令其父母或監護人使其到場;學校衛生法第24條規定,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應全面禁菸;並不得供售菸、酒、檳榔及其他有害身心健康之物質。良好的健康習慣需從小培養,除了家庭之外,校園為健康習慣型塑的重要場域,我國自2002年推展健康促進學校計畫,藉由中央教育部、衛生福利部合作,地方政府教育局、衛生局及相關團體結盟,整合各種社區資源等策略,在菸檳防制議題之預防及戒治工作已有許多成功實例,為持續強化學校推動以生活技能融入教學為基礎之健康促進學校計畫,需要發展更多元化適性的菸、檳危害防制教育介入輔導或策略,整合各項資源及優良經驗成果,建立校際資源共享平台,使學校親、師、生增能,以達成高中職及以下學校全面無菸、無檳榔校園為目標,期能降低學生吸菸率與嚼檳率,促進學生及教職員之健康。


貳、計畫目標
      本計畫主要教育輔導對象為國小至高中階段之兒童及青少年,內容涵蓋健康促進學校主計畫之六大範疇,將發展適切的菸檳危害防制教育介入輔導工作模式提供學校應用,預期達成四項目標:

一、發展菸、檳危害防制之適性教育媒體與輔導策略
      每個學生各具獨特性,使用菸檳行為樣態會因年級、使用菸檳動機、經驗等狀況而有不同表現,因此針對不同學制、動機、行為經驗的學生需發展分流課程和策略,經由評估,給予合適的介入教育輔導模組,以融入生活技能成為帶著走的能力為最終目標。
      要改變青少年吸菸行為,必須從營造青少年成長的環境做起,因此除了學校教材及輔導策略外,同時發展家長適用之教育媒體、針對新興電子煙危害加強宣導,及製作幼兒繪本向下札根,以減少家庭菸、檳使用及二手菸暴露情形。

二、增進學校現場師資團隊的專業知能
      辦理教師研習或線上課程,以情境教學、案例分析等課程或透過備課、觀課、議課等實體課程活動使師資團隊賦權、增能。號召議題中心學校辦理無菸健康營隊、拒菸種子志工培訓、「健康大使」選拔,結合服務學習及直播競賽等創新課程或活動,使拒菸志工或健康大使實際參與菸檳危害宣導,擴散菸檳危害之健康知能、內化為拒菸檳的態度與生活技能。

三、優化業務推動能力與行政效能
      召集縣市教育局業務承辦人及中心學校成員,使瞭解本計畫目標及內涵,達成共識,做為推動計畫之助力;編製校園吸菸、嚼檳個案輔導手冊,包含從發現→輔導戒治→關懷追蹤之參考流程或模組,提供學校可立即參考使用之管理方法;對於參加戒菸班高中生戒(停)菸成功者,應給予實質鼓勵及預防復吸之作為,針對高吸菸、高嚼檳辦縣市提供學校加強關懷,依其個別需求及問題,提供本計畫發展之教材教案、講座、研討或實地輔導。

四、建構校園菸、檳危害防制教育資源網
      盤點整合菸、檳危害防制相關資源,建構校園菸、檳危害防制教育資源網,使學校團隊成員及學生或家長都能依問題需要從中學習,期能發展為教學雙贏的學習共同體,合作、共享及成長,逐漸達成全面無菸、無檳校園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