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學年健康促進學校電子報-第一期
  • 109學年度健保教育:珍惜健保聰明就醫玩轉工作坊
    撰稿:全民健保永續經營計畫主持人董貞吟教授
    新北市積穗國中龍芝寧主任
        近年來,濫用醫療資源與醫療紛爭的新聞層出不窮,又因為新冠肺炎的疫情影響,對於民眾醫療使用情形與健保資源現況的討論甚囂塵上。比起費心爭執保費調漲與否的政論歧見,我們更應該著力的是推廣珍惜健保與醫療資源的教育共識。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自102年起承辦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全民健保永續經營」專案計畫,於109學年度辦理珍惜健保聰明就醫玩轉工作坊。為強化國民中小學推廣珍惜健保教育,以融合創意與遊戲學習之精神,發展珍惜健保聰明就醫創意教材並應用於教學,充實教師教學專業知能以提升教學品質與成效,推廣並深化素養導向之全民健保議題課程與教學。
            109學年度分別以北區、中區、南區共三個場次辦理全國性的健保教育玩轉工作坊,共培植274名種子推廣師資。除了專案計畫顧問邱泰源立法委員與黃煌雄前監察委員共同響應珍惜健保資源,並提供支持與協助,與會的機關長官包括: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張世昌簡任視察、蕭奕志副組長;衛生福利部商東福司長、李丞華副署長,都親身蒞臨予以指導與肯定。
         本次工作坊第一部分是由醫事專家擔任講師的「專業前導講座」,北區場次由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曾家琳醫師分享,中區由三軍總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楊惠芳醫師分享,南區則由台大醫院社工室宋賢儀主任分享。講座介紹珍惜健保教育的指標與重要性,接著介紹重點議題「珍惜健保聰明就醫」之學習概念與內涵。
        工作坊第二部分是由教材研發委員擔任講師的「創意教學模組講座」,作為本計畫發展年度重點議題之創意教學模組首波公開發表,如:《聰明就醫保可夢》、《聰明就醫醫全超人》等桌遊,分別由梁桂錦主任、陳惠雯老師、劉珮吟老師、龍芝寧主任(依姓氏筆劃排序)向國中、國小的種子師資進行教材操作演示與教學說明。教材研發委員運用素養導向的全人教育精神:先建立種子師資的教育目標及教學內涵等先備知能,並操作示範創意教學模組之桌遊教材,運用遊戲學習的策略提升其「自發」的學習動機;接著將種子教師分組進行遊戲學習,請種子師資在探索遊戲同時琢磨教學注意事項,達到「互動」的學習體驗;最後再由教材研發委員帶領種子師資進行回覆示教與綜合討論,隨機抽取教材情境,請種子師資演繹教學示現,藉由情境化、脈絡化的增能模式,完備其「共好」的素養導向教學專業知能。
        「健保教育」期望透過系統化的教材研發與成效評估模式,推廣全民落實珍惜健保資源的教育共識。從認識與認同全民健保制度,進而運用生活化、切身化的珍惜醫療資源重點議題,如:推廣家庭醫師理念、珍惜急診資源,及珍惜健保聰明就醫等,在多元、便利且有趣的創意教學模組輔助之下,深化珍惜健保理念與展現具體實踐行為,讓我們的寶:健保,能永續經營,永遠守護國人的健康。
    圖1_計畫顧問與機關長官蒞臨指教
    圖2_建立教學先備知能(梁桂錦教材研發委員)-min
    計畫顧問與機關長官蒞臨指教
    建立教學先備知能(梁桂錦教材研發委員)
    圖3_建立教學先備知能(龍芝寧教材研發委員)
    圖4_操作演示與教學說明-min
    建立教學先備知能(龍芝寧教材研發委員)
    操作演示與教學說明
    圖5_互動式的學習體驗
    圖6_109年玩轉工作坊活動盛況(北區場)-min
    互動式的學習體驗
    109年玩轉工作坊活動盛況(北區場)
  • 健康的24小時:身體活動、靜態行為與睡眠對於健康體位的重要性
    林倩宇 博士候選人
    日本早稻田大學運動科學研究所

    廖邕 特聘教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規劃全天候健康生活型態
    靜態行為研究網絡(Sedentary Behavior Research Network, SBRN)組織,一個全球代表性研究久坐行為對健康影響的專業人員網絡,提出24小時的動態及非動態行為(24 hour movement and non-movement behaviors)概念架構(圖一)。有別於過去國、內外公部門及衛生組織著重於透過提升身體活動量促進健康,該架構旨在提供大眾對於身體活動、靜態行為 (久坐)、及睡眠有正確的知識,且能進一步整合全天候24小時的健康生活型態。
     
    多國已經開始推動青少年24小時的活動指南
    根據該網絡所提出的架構,近年加拿大(Tremblay et al., 2016)與澳洲(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Health, 2019)均分別針對兒童與青少年提出24小時活動指南(24-Hour Movement Guidelines),建議兒童與青少年應於每天24小時內進行至少60分鐘的中高強度身體活動、不超過2小時且非連續的靜態行為、與充足的睡眠(5-13歲:9-11小時;14-17歲:8-10小時),在這些行為之間達到平衡,以獲得最大的健康效益。
     
    學童24小時的活動指南與其健康息息相關
    一篇系統性文獻回顧發現達到24小時活動指南與學童的肥胖預防、體適能、心血管代謝、心理與情緒健康均呈現正相關(Rollo et al., 2020)。儘管如此,加拿大的一項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僅有3%的兒童與青少年同時達到三項建議的行為指南,其中有近七成的兒童與青少年有充足睡眠、但能夠達到身體活動(35%)及靜態行為(8%)的建議者則相對少數(Ian et al., 2017)。未來可針對我國兒童與青少年大力推動整合多項行為的24小時健康行為指南,並設計具潛力的介入策略影響其行為,增加其同時達到三項建議行為的健康效益,以利推動學童健康體位。

     
    123
    24小時動態與非動態行為之概念圖
    參考文獻
    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Health. Australian 24-Hour Movement Guidelines for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5-17 years) – An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Activity, Sedentary Behaviour and Sleep. https://www1.health.gov.au/internet/main/publishing.nsf/Content/health-24-hours-phys-act-guidelines. 2019.
    Ian, J., Roberts Karen, C., & Thompson, W. Adherence to the 24-hour movement guidelines among 10-to 17-year-old Canadians. Health promotion and 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 in Canada: research, policy and practice, 2017. 37(11),369.
    Tremblay, M. S., Carson, V., Chaput, J. P., Connor Gorber, S., Dinh, T., Duggan, M., Faulkner, G., Gray, C. E., Gruber, R., Janson, K., Janssen, I., Katzmarzyk, P. T., Kho, M. E., Latimer-Cheung, A. E., LeBlanc, C., Okely, A. D., Olds, T., Pate, R. R., Phillips, A., Poitras, V. J., Rodenburg, S., Sampson, M., Saunders, T. J., Stone, J. A., Stratton, G., Weiss, S. K., & Zehr, L. Canadian 24-hour movement guidelines for children and youth: an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activity, sedentary behaviour, and sleep. Applied Physiology,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 2016. 41(6),S311-S327.
    Rollo, S., Antsygina, O., & Tremblay, M. S. The whole day matters: understanding 24-hour movement guideline adherence and relationships with health indicators across the lifespan. 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 2020. 9,493-510.
  • 健促扎根 康健蘭陽
    資料提供:宜蘭縣政府黃莉汶營養師
      教育部自93學年度起推動健康促進學校計畫迄今已十餘年頭,宜蘭縣初期為4所學校參與試辦,逐年增加至98學年度縣內所有學校已全面實施。宜蘭縣所轄學校計100校全數參與健康促進學校計畫。其中有都會型的城市,如宜蘭市和羅東鎮,也有居於山區的大同鄉以及臨海的南澳鄉,其地理位置和經濟條件之差異而導致健康議題的需求不同,但因各校健康問題均不同,仍應針對校本健康問題擬定校本計畫,議題中心學校帶領種子學校以行動研究方式解決各校之健康問題,結合行政、社區資源全力協助學校推動健康議題,使之落實於學生及教職員工日常生活,迄今健康促進已為學校常態性衛生教育教學活動及特色。
     
      宜蘭縣於96年度訂定「宜蘭縣健康促進學校磐石獎評選要點」,101學年度首創「一校一藥師」,建立學校與藥師間正確用藥資訊管道,後又於104學年度首創「課間30」政策,鼓勵孩子戶外活動,有助視力保健及健康體位。並在107年度訂定「宜蘭縣健康促進績優學校獎勵要點」,設立標竿學校,協助指導參與健康促進學校國際認證,結合議題校群與在地輔導團共同推動,以考評獎勵措施提升學校辦理健康促進之動機。亦結合衛生單位、社區或民間團體等資源辦理競賽或宣導。為了將健康促進延伸至家庭社區,舉辦親職健促議題增能研習,亦辦理生活技能融入健促議題教師(教保員)教學增能研習,以增進教師相關知能。
     
      歷年來,宜蘭縣在學童健康促進議題上默默耕耘扎根,視力、口腔及體位問題逐年改善,參加全國比賽及遴選甚或國際認證皆有佳績。宜蘭縣全面參與教育部健康促進學校計畫,學校不再只是「做」健康促進活動,而是透過多面向融入學生校園生活,投資孩子的健康,使我們的孩子獲得健康的資本。希望在「健康促進學校」成長的孩子,可以奠定健康的基石,成就未來幸福人生。
    1.全縣健促學校共識營與頒獎典禮
    2-1.教師增能研習-生活技能融入健康教育
    全縣健促學校共識會議與頒獎典禮
    教師增能研習-生活技能教學融入健康教育
    3.性教育(含愛滋病防治)跨領域增能研習
    4.性教育(含愛滋病防治)校群成果發表
    性教育(含愛滋病防治)跨領域教學增能研習
    性教育(含愛滋病防治)校群成果發表
    5.口腔保健增能工作坊-國中小教師
    6.潔牙操作講解-幼兒園教師及教保員
    口腔保健增能工作坊-國中小教師
    潔牙操作講解-幼兒園教師及教保員
    7.兒童健康體位增能工作坊-幼兒園教師教保員
    8.健促在地輔導團共識營
    兒童健康體位增能工作坊-幼兒園教師教保員
    健康促進在地輔導團共識營
  • 澳洲最新研究警示:電子煙多達164種有毒化學物質
    【董氏基金會新聞稿】
      澳洲雪梨科技大學公布最新研究警示:市售電子煙被檢測出1,064種化學物質,其中164種為有毒化學物質!該研究將於3月20日發表在「藥物與生物醫學分析雜誌(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董氏基金會指出,2018年歐盟資料顯示市售電子煙含41種有毒化學物質,才短短不到三年,澳洲最新研究就發現增至164,台灣政府修法禁止新型菸品的腳步實應加快,勿讓下一代成癮了才要亡羊補牢!
    澳洲最新研究指出,電子煙含164種有毒化學物質(1)
    澳洲最新研究指出,電子煙含164種有毒化學物質。
      臺大醫院家醫部郭斐然醫師指出,澳洲雪梨科技大學以新技術檢測市售包括菸草、薄荷、香草、奶油糖果、肉桂和蘋果口味的電子煙油,並區分標示含尼古丁(18毫克/毫升)及標示不含尼古丁兩種樣本。該研究發現:(1)市售電子煙共檢測出1,064種化學物質,其中更含甲醛、乙醛、甲基丙烯醛、苯、丙苯、2,3-丁二酮、甲基環己烷等164種有毒化學物質(2)電子煙的尼古丁含量與有毒化學物質數量沒有相關,不含尼古丁的電子煙不代表危害物質較少。(3)被塑造為最單純的含尼古丁的菸草口味電子煙,含有最多的有毒化學物質。(4)標示不含尼古丁的煙油中大部分被檢測出尼古丁,顯示多數電子煙的尼古丁標示不實。
      郭斐然醫師強調,電子煙業者喜歡以「無尼古丁、危害小」為誘因,吸引年輕人嘗鮮或是引誘吸菸者轉換,而該研究已直接打臉菸商。
    該研究發現,市售電子煙化學物質含量依序為:含尼古丁菸草口味(438種)、不含尼古丁薄荷口味(429種)、含尼古丁薄荷口味(402種)…,顯示有沒有尼古丁與產生化學物質數量沒有絕對關係。此外,研究更發現市售電子煙共含有164種有毒化學物質,其中含尼古丁菸草口味最多(102種),不含尼古丁薄荷口味次之(83種),再其次為含尼古丁薄荷口味(74種)。且在不含尼古丁的薄荷、蘋果、奶油糖果及香草口味中,有毒化學物質皆高於含尼古丁樣本,再次證明不含尼古丁的電子煙並非危害較小。
      郭斐然醫師表示,隨著檢驗技術進步,電子煙的有害物質不斷被發現,即使是宣稱食品等級的添加物,也不保證加熱蒸發後吸入肺部是安全的。而含尼古丁的菸草口味電子煙,危害物質最多,吸菸者不要使用電子煙戒菸,要戒菸應尋求正確的戒菸管道。
      台北榮總家醫部賴志冠醫師強調,不含尼古丁不代表比較安全,這只是菸商欺騙入門者的行銷術語,而菸商故意將尼古丁標示不實,顯示尼古丁成癮才是業者賴以生財的關鍵。無論電子煙還是加熱菸,新型菸品販售的不單是「菸品」,而是「尼古丁成癮」。澳洲雪梨科技大學已吹哨,台灣應警醒加快修法腳步全面禁止新型菸品,以免下一代陷尼古丁成癮泥沼。
    論文網站: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73170852100042X

     
    禁止新型菸品毒害(右二為台大醫院家醫部郭斐然醫師)
    禁止新型菸品毒害(右二為台大醫院家醫部郭斐然醫師)。
  • COVID-19期間學校的運營: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建議
    張鳳琴教授
    江育妏專任助理
    隨著美國思考如何重新開放K-12(從幼兒園到高中三年級)教學,恢復過往面對面的學習活動,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提出相關防範注意事項以保障學生、教師和工作人員的健康,並降低COVID-19傳播:
     
    • 提倡降低COVID-19傳播行為
     
    • 減少外出
    建議生病、近期與COVID-19患者接觸的教職員工和學生待在家裡並接受COVID-19篩檢。制定相關政策,鼓勵生病的教職員工與學生待在家裡不用擔心受罰,並確認其了解政策,在可行的情況下提供線上教學與遠距辦公的選擇。
     
    • 手部衛生及咳嗽禮儀
      • 教導並要求學生及教職員工應確實用肥皂和清水洗手至少20秒。
      • 如果沒有肥皂與清水,則應使用至少含60%的酒精消毒。
    • 戴口罩
      • 當教職員工與學生所在室內難以達到或保持社交距離時,應全程正確配戴口罩。並經常提醒他人不要觸摸口罩、勤洗手或使用酒精消毒。且應提供正確使用口罩的相關資訊(如:配戴、使用及清洗)。
    • 充足的物資供給
      
    • 保持健康的環境
      • 清潔與消毒
      • 定期清潔與消毒學校和校車內經常接觸的表面,並應限制使用公共用品,如:健身房設備、體育設備、美術用品、玩具等,如果要使用公共用品,學生應在使用前後洗手並使用酒精消毒。
      • 如果學校使用交通工具,司機應按規定執行所有安全措施,如:手部衛生、戴口罩。並應制定校車日常清潔表與消毒時間表,且確保清潔產品的儲存安全,避免學生誤用。
      • 保持通風
      • 在天氣良好的情況下應打開門窗保持通風,增加空氣對流,但是在疫情嚴重的地區應謹慎評估。
      • 減少使用密閉不通風的空間。
      • 調整座位安排
      • 盡量將座位或書桌隔開至少6英尺(約1.8公尺)。
      • 物理屏障和指引
      • 設置物理屏障,如打噴嚏防護裝置和隔板,尤其是人與人之間難以至少保持6英尺距離(約1.8公尺)的空間。
      • 提供具體指引,如在地板或人行道上設置膠帶並在牆上做標示,以確保教職員工和學生在排隊時至少保持6英尺距離(約1.8公尺)。
      • 公共空間
      • 盡量關閉餐廳的公共空間及遊樂場共用遊樂設備,如仍開放使用時,應在未使用時應進行清潔與消毒。
      • 食物供應
      • 應避免提供自助式餐點,如自助吧、沙拉、飲料、調味吧,應提供單獨盤裝或預先包裝餐品。
      • 安排學生在室內外用餐時,在可行的狀況下,應盡量保持適當社交距離(約1.8公尺)。
      • 應要求教職員工與學生在用餐前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至少20秒,或使用至少60%酒精消毒。
      • 不讓學生與教職員工共用從家裡、其他外帶餐點及餐具。
      • 提供紙巾及非接觸式或腳踏式垃圾桶給教職員工與學生使用。
    • 維持健康運營
      • 保護COVID-19重病高風險教職員工與學生
      • 為有較高重病風險的教職員工提供獨立辦公的選擇,如遠距辦公、居家辦公或改變工作內容,以防範COVID-19感染風險。
      • 為重病或高風險的學生提供線上學習的機會,以盡量減少學生接觸COVID-19的風險。
      • 應針對有特殊醫療需求的兒童和青少年提供良好的支持系統,使其可以進行現場或線上課程的參與。
      • 了解監管法規
      • 應了解當地防疫政策,以確定是否可以舉行活動。
      • 虛擬/在家學習
      • 學生或教職員工只參與虛擬課程、活動。
      • 集體活動、訪客和實地考察
      • 盡量以辦理線上集會活動、會議為主,如需辦理實體活動,應宣導人與人之間保持6英尺(約1.8公尺)的社交距離。
      • 選擇可以減少球員、家人、教練和社區感染COVID-19的方式辦理體與活動或競賽。
      • 旅行與運輸
      • 應延緩或減少學生旅遊計畫。
      • 通訊系統
      • 如果教職員工和學生家長發現自己或學生出現COVID-19症狀、COVID-19檢測結果呈陽性或在過去14天內接觸過COVID-19患者,應主動向學校報告。
      • 通知教職員工、家長關於學校關閉和限制COVID-19接觸的任何措施。
      • 休假政策和合理缺勤政策
      • 實施彈性的休假制度,使生病、有接觸史或照顧病人的教職員工能夠留在家中。
      • 審核及修訂請假、居家辦公之薪酬制度。
      • 休假政策應具備彈性,不應因請假而懲罰教職員工,並應允生病的員工待在家中以減少感染與傳播。休假政策也應考量教職員家中有因關閉學校及幼兒園須在家陪伴孩子或照顧生病家屬的員工。
      • 隨時更新資訊與更改政策方針
      • 隨著CDC持續更新COVID-19的資訊,我們應隨時掌握並了解COVID-19的情況並隨時改進政策。
      • 有任何傳染性疾病或COVID-19症狀的孩子不得在學校上課。
      • 適當提供支持
      • 倡導員工和學生健康飲食並鍛鍊身體,保持充足的睡眠。
      • 鼓勵員工和學生與他們信任的人訴說自己的擔憂與感受。
      • 與教職員工、教師、學生及家長進行溝通,提供學校的心理健康支持服務。
      • 定期透過可靠資訊來源分享有關COVID-19的資訊,以降低謠言的傳播。
      • 確保持續提供心理健康服務,如線上諮詢服務。
      • 鼓勵學生在無法自行調解情緒時,如:焦慮、悲傷、沮喪或想傷害自己或他人時,撥打自殺防治專線1995或張老師1980。
     
    • 染疫情形的應對處理與準備
      • 向學生、教師、工作人員和家庭提供居家隔離和檢疫標準的建議
        •  
    • 確保學生、教師、工作人員和家庭了解何時應留在家裡
    •  
    • 隔離和運送在校期間出現症狀的學生
    •  
    • 通知衛生單位和密切接觸者
    • 根據法律規定,學校出現COVID-19病例應立即告知地方衛生單位、工作人員及學生家長。
    • 應告知確診COVID-19患者留在家中,進行自主健康管理並接受COVID-19篩檢,若有出現症狀應遵循CDC相關指引。
    • 關於是否應停課或暫停學校活動,當地衛生主管單位應參考具體情況、COVID-19最新訊息及當地病例數量決定。
     
    https://www.cdc.gov/coronavirus/2019-ncov/community/schools-childcare/schools.html

     
    martin-sanchez-Tzoe6VCvQYg-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