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學年健康促進學校電子報-第三期
  • 107學年度健康促進學校
    中央輔導委員與縣市教育局處共識會議

     
      撰稿人:張鳳琴教授、蘇奕安研究助理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承辦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107學年度健康促進學校輔導計畫」,於108122日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舉辦「中央輔導委員與教育局處共識會議」共計221人參與,與會來賓包括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學生事務及校園安全組李黛華副組長、邱秋蟬科長、蕭思文科員、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游麗惠副署長、林莉茹組長、張瓊丹科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郭鐘隆副院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黃松元榮譽教授、劉潔心教授、陳政友教授、張鳳琴教授、臺灣健康促進學校協會紀雪雲理事長、長庚科技大學吳仁宇教授等蒞臨參與。
     
        本次共識會議由健康促進學校輔導計畫團隊報告107學年度健康促進學校計畫推動重點,包括由計畫主持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張鳳琴教授報告「107學年度健康促進學校輔導計畫」說明年度計畫重點,持續強化實證導向,建構與發展「支持性環境(Supportive environment)」及「實證策略(Evidence-based strategies)」模式,透過學校與家長及社區建立夥伴結盟互惠關係,促成臺灣健康促進學校的推動與永續發展。張鳳琴教授報告臺灣學校衛生法與政府結盟各界致力推動健康促進學校展現落實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的行動,受國際所讚揚。聯合國科教文組織(UNESCO)與世界衛生組織也於2018年提出健康促進學校全球標準Global Standards for Health Promoting Schools,並提出每個學校皆為健康促進學校願景(making every school a Health Promoting School)。當今全球主要為慢性疾病負擔 (Noncommunicable disease burden),世界衛生組織呼籲各國推動健康促進學校並建立孩童生活型態是最具有效益的投資。
     
        會中也邀請健康促進學校推動績優縣市與健康促進學校各健康議題計畫主持人報告健康促進學校推動支持性環境與實證策略,績優縣市彰化縣政府教育處報告「彰化縣推動健康促進學校之實證支持性環境策略分享」,口腔保健計畫主持人高雄醫學大學黃曉靈教授報告「學校推動口腔保健實證支持性環境策略」,健康體位計畫主持人臺北醫學大學謝榮鴻副院長報告「學校推動健康體位實證支持性環境策略」,國立交通大學牛玉珍教授報告「生活技能融入健康體位教學教材模組」,菸檳防制計畫主持人國立陽明大學黃久美教授報告「學校推動菸檳防制實證支持性環境策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董貞吟教授、張鳳琴教授報告「學校推動全民健保(含正確用藥)實證支持性環境策略」,性教育計畫主持人輔仁大學鄭其嘉副教授報告「學校推動性教育(含愛滋病防治)實證支持性環境策略」,視力保健主持人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吳佩昌醫師報告「學校推動視力保健實證支持性環境策略」。
     
        本次會議縣市教育局處與中央輔導委員進行分組討論,重點包括:「如何推動健康促進學校()健康議題之實證支持性環境策略」及「縣市教育局()和中央輔導委員擬定確認縣市輔導機制與時程」,各縣市教育局處也分享健康促進學校推動支持性環境策略。107學年度健康促進學校中央輔導委員與縣市教育局處共識會議相關資料及簡報檔,已建置在「健康促進學校網站」,歡迎全國各級學校教師參考使用。https://hps.hphe.ntnu.edu.tw/plan/meeting/list
     

     
    20190122 共識會議照片_190128_0015
    圖一: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學生事務及校園安全組 李黛華副組長
    20190122 共識會議照片_190128_0016
    圖二:107學年度健康促進學校中央輔導委員與縣市教育局處共識會議
    20190122 共識會議照片_190128_0003
    圖三:107學年度健康促進學校中央輔導委員與縣市教育局處共識會議
    20190122 共識會議照片_190128_0004
    圖四:107學年度健康促進學校中央輔導委員與縣市教育局處共識會議
    20190122 共識會議照片_190128_0022
    圖五:中央輔導委員與縣市討論 宜蘭縣政府教育處
    20190122 共識會議照片_190128_0024
    圖六:中央輔導委員與縣市討論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E5%98%89%E7%BE%A9%E7%B8%A3+%E9%BB%83%E5%AE%8F%E9%BC%8E%E7%A7%91%E9%95%B7
    圖七:縣市報告 嘉義縣政府教育處 黃宏鼎科長
    %E5%8F%B0%E5%8C%97%E5%B8%82+%E8%A8%B1%E8%A3%95%E9%99%9E1%E7%A7%91%E9%95%B7
    圖八:縣市報告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許裕陞科長
    %E5%8F%B0%E5%8D%97%E5%B8%82+%E5%BC%B5%E6%83%9F%E7%90%87%E8%82%A1%E9%95%B7
    圖九:縣市報告 台南市政府教育局 張惟琇股長
    %E7%B6%9C%E5%90%88%E5%BA%A7%E8%AB%87
    圖十:綜合座談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學生事務及安全校園組 邱秋蟬科長
  • 築夢踏實,用健康辦一所好學校
     
    專訪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助理教授高松景博士

        這次非常榮幸邀請高松景博士受訪,同時也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助理教授、台灣性教育學會理事長、曾任台北市大理高中校長,有豐富的教學與學校行政經驗,來分享他的辦學理念─如何用「健康」辦一所好學校。高校長分享:「全人發展」的教育理念:教育是發揚人性,教人成人的一種志業;教育的重點不應只是知識,而應是成為一個「人」所要彰顯的「價值」,以及為實踐此價值所需要的「能力」。
     
    • 落實當責,「健康」不只是口號
        研究顯示「不健康的身體,會影響學校表現」,身為校長要如何領導學校團隊把教職員生的健康列為第一考量?又要如何在學習營造一個健康的支持性環境? 高校長提到「校長首先要有正確認知,並能夠肯定「健康」帶來的價值透過健康促進學校執行實踐。想要教職員生落實健康素養,校長責無旁貸,因為健康的身體才是真正陪伴每個人一生、成功的基礎。健康促進學校是強調Integration 就是整合,站在校長的角度,如何辦一所好學校? 往往大家都認為好學校就是要用成績、升學率包裝起來的,但以為多年推行健康促進的經驗,我認為最值得倡議的是要健康」來辦一所好學校
     
    • 前瞻創新,就是改變的力量
        高校長認為校長在學校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有「三者」特別重要:倡導者、課程領導者、以及評鑑者。健康是一切的根本,卻往往是學校最容易忽略的,透過「健康」與前瞻創新的經營理念結合,以健康為基礎,發揚人性,前瞻社會未來所需要的人才,不斷反省昇華,創新經營。高校長分享:「校長是一位倡導者,藉由健康促進學校模式,倡導「健康」所帶來的價值,配合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一同推行健康促進學校政策,校長若能順勢整合就很有前瞻性;校長是一位課程領導者,發揮領導的角色,健康相關議題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不是只有健康教育老師或護理師才要為學生的健康負責,校長要能協調相關科目跨領域整合,讓十二年國教課綱和素養導向教學落實在學校課程校長是一位評鑑者,需要不斷的去修正及檢討,健康促進學校推行方向對不對,校長要有這樣的判斷能力,才知道怎麼做修正。」由此可見,校長是健康促進學校最重要的推手。
     
    • 素養導向,跨領域整合 以愛為本的全人性教育
        「素養competence」是要教導一個孩子讓他有能力適應現在、面對未來社會挑戰所需要的知識、態度、價值跟能力,要三個結合在一起才能夠稱為素養。高校長認為在眾多議題當中,「性教育」是最需要整合的。「全人性教育」(holistic sexuality education)是一種「愛的教育」,係在教導健康親密關係;性教育也是「品格教育」,其教導重點不只是「性知識」,而是與性有關的「價值觀」,以及實踐價值所需要的「能力」;性教育是一種「生命教育」,是要發揚人性,教人成「人」。涵蓋的科目像是:輔導、家政、生物、公民等這麼多的科目,校長更應該站出來整合課程。高校長提到「身為校長,必須要去做課程和教學領導,把零散在各個學科的性教育統整,結合價值和life skill。校長不需要成為每個科目的專家,但他要懂life skill這個理念,才能夠領導他的學校去做這些議題。生活技能就是一種能力,性教育是要強調把性知識內化為價值,深化為能力,從生活技能的教學,才能讓學生將性教育議題落實於生活當中,實際應用在現實狀態。」
     
  • 苗栗慢城、樂活樂學新生活
     
                                  苗栗縣政府教育處體育保健科 孔韻菊營養師
     
        本縣轄內共有18個鄉鎮縣,概分為山線、海線及中港溪,經104學年度實施小校裁併後,目前共有縣立國民小學111所、國民中學30所(其中有3所含國小部)以及完全中學4所,其中小型學校(12班以下)佔約三分之二多,且部分小型學校位處山區,學生家長主要以務農、勞工占多數,平日忙於生計早出晚歸,對學生健康習慣養成教育、生活知能與行為態度,多無力關注或採消極應對方式處之;所以學校於常態性的視力保健、口腔衛生潔牙指導教育、性教育、心理衛生、全民健保等健康課題,如何促進師生健康與改善學童自身健康生活技能與行為上,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而如何協助輔導學校自發性結合社區、善用社會團體等資源,奠定學生全方位學習的基石,亦是本縣仍須賡續推展學校衛生工作的動力。
        本縣全面推動「高齡友善、健康城市」,縣政府以全方位、多面向、跨領域的合作模式,群策群力啟動各項健康城縣業務,結合政府部門及專家學者共同以健康文化、環境與產業發展、社會福利三大面向,奠定苗栗健康城市努力的目標。南庄鄉、三義鄉於2016年通過義大利奧維托(Orvieto)國際慢城認證,成為橫跨30國家,全球208個獲通過國際慢城認證城市之一。
        分享本縣建中國民小學推動戶外教育成果「飛揚100」計畫(獲教育部金質獎)--「健康樂活三義遊」戶外教育體驗與探索方案,該校依據近三年來健康促進之現況數據,進行需求評估,進而選定學年度健康促進工作之議題,並發展各項教學方案與策略,有效且系統性的整合資源,依年段需求發展戶外教學課程,從學校出發距離由近而遠,設計課程結合相關領域,以三義在地特色為學習場域,結合桐花生態、慢食有機茶園與傳統木雕產業文化之生活情境,翻轉學習主體與跨領域課程教學設計,大自然成為樂活、有趣的學習場域,讓學生成為主動、積極的學習者,展現自信的笑容。

        人一生的幸福,最根本且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麼?也許每個人答案不一樣,但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應該是普遍被認同且能接受的答案;推動健康促進計畫,學校展現無限的創意,規劃多元活潑的教學及多樣化的教材,讓艱澀的不同議題更明瞭,讓學習更快樂,正確的觀念在學生心中發芽,而成為孩子一生的健康的生活技能。

     
    健康促進學校分享
    1233
    拒菸檳創意歌曲比賽
    1263
    鼓勵走路上學
  • 五好迎向新年 健康無假期

        新的一年到來,健康是給予孩子最佳的禮物。教育部國教署呼籲家長趁寒假期間多陪伴孩子一起到戶外遊玩與運動,「大手拉小手 健康齊步走」!共同營造孩子好體力、好活力、好眼力、好口力及好心力。
    • yes好體力:每日運動1小時、睡眠8小時。如臺東縣岩灣國小設計健康生活檢視表,請高年級學生於寒假期間每日跳繩300下、低年級學生則搖呼拉圈100下,期盼孩子在寒假中養成運動的好習慣,維持健康體位。
    • yes好活力:天天5蔬果,喝足白開水。如苗栗縣溪洲國小則利用寒假學習單,請家長及孩子一同設計健康年菜,於開學後繳交師長即可參加「健康福袋馬上到」抽獎活動,並養成健康飲食習慣。
    • yes好眼力:每日戶外活動120分鐘,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如高雄市鼓山國小則透過寒假學習單請家長帶孩子景點踏查,並設計植物拼貼,落實每日戶外活動120分鐘,增進體能且達到護眼效果。
    • yes好口力:拒喝含糖飲料,餐後睡前用含氟牙膏潔牙。如嘉義縣大鄉國小在寒假期間辦理健康促進相關營隊包括潔牙親子營等,讓孩子於寒假也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 yes好心力:自我肯定,愛己愛人。如臺中市成功國小為進行健康議題倡議宣導,在寒假作業中融入健康創意標語設計,期望學生能夠內化所學,將健康的資訊從自己推廣到家庭、進而擴展到社區。
        國教署呼籲家長健康無假期,寒假親子一起健康動起來!讓「健康促進學校讚出來:親師生結盟、快樂孩童!」

        為增進每個孩子的健康素養,國教署結合衛生福利部、縣市政府、專家學者、學校及社區,共同推動「健康促進學校計畫」。今年委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承接「107學年度健康促進學校輔導計畫」以「健康促進總動員,實證支持我你他」為主軸,提出健康促進學校結盟家長與社區建立支持性環境等實證策略,以提升孩子的健康好實力,贏得健康贏得未來!
    33fd29bb6e6913a86dd472fc81c488b9
    圖一:苗栗縣溪洲國小-跳繩比賽活動頒獎
    71b4a73906fb2506e546c0e3c666af25
    圖二:臺中市成功國小-中山大學牙醫系蒞校進行潔牙宣導
    86e7d321e0bf2884eaf2f981dfbbf5ce
    圖三:嘉義縣大鄉國小-跑步時間
    a28c1913f5fd257e89e06a989e945b76
    圖四:高雄市新光國小-走廊搖呼拉圈
    718449b694273d97245a9f2604986e7c
    圖五:台東縣岩灣國小運動會-護眼護蛋趣味賽
    新聞稿
  • 歐盟2030學習架構
      歐盟提出2030學習目標(OECD Learning Framework 2030),強調結盟教師、同儕、家長、社區加速教育學習共同發展創造更好的未來,藉由強化學生跨領域知識、技能、態度與價值,培養學生素養、運算、健康素養、資訊素養、數位素養等,並透過學生計畫、行動及反思,讓學生具備有創新價值、處理困境與承擔責任等改造社會與未來的能力,以達增進個人與社會健康福祉目標。歐盟致力於幫助每一個學習者發展為一個完整的人,實現他的潛能,並幫助創造個人、社區和地球健康福祉的共同願景。學生需要拋棄資源是可以無限開發與使用的想法,需學習珍視共同繁榮、永續發展與健康福祉,學生將賦予責任與能力共同合作於永續發展而非短期利益。歐盟指出學生需具備下列三項轉型執行能力。
    1.     創造新價值:創新可以為經濟、社會、和文化上困境提供重要解決策略,為了預備2030年,人們應該能有創造性地思考、開發新的產品及服務、新的工作、新的方法及新的商業與社會模式。越來越多的創新不是來自個人的思考,而是透過與他人合作,利用現有的知識創造新的知識。支持創造性思考的能力包括適應力、創造力、好奇心與開放心胸等。
    2.     處理矛盾與困境:在全球充斥不平等、多元差異等需求下,青年人需具備有處理兩難與困境等能力,個人需要有更綜合思考模式,避免過早下結論,瞭解相互關係。在對為未來做好準備,個人必須學會更綜合的思考和行動,從長短期思考矛盾情形、邏輯和立場等相互關係,學會成為有系統的思考者,在相互競爭的環境下取得平衡。
    3.     承擔責任:承擔責任是前兩項能力的先決條件,個人能與他人合作處理變革、差異與矛盾。同樣的,創造力和解決問題能力也需要考慮行動後結果,評估風險,並承擔成果的責任。個人可以根據經驗、個人與社會的目標來思考和評價行動。學生承擔責任的能力也包括自我控制、自我效能、責任、問題解決與調適能力等。
    47168062_305313790079752_6458876144480419840_n
    圖一:2030學習架構

    OECD Learning Framework 2030

    OECD (2018). The future of education and skills.

    We are committed to helping every learner develop as a whole person, fulfil his or her potential and help shape a shared future built on the well-being of individuals, communities and the planet.
    The OECD Learning Framework 2030 therefore encapsulates a complex concept: the mobilisation of knowledge, skills, attitudes and values through a process of reflection, anticipation and action, in order to develop the inter-related competencies needed to engage with the world.

    Creating new value
    New sources of growth are urgently needed to achieve stronger, more inclusive and mo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novation can offer vital solutions, at affordable cost, to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dilemmas. Innovative economies are more productive, more resilient, more adaptable and better able to support higher living standards.
    To prepare for 2030, people should be able to think creatively, develop new products and services, new jobs, new processes and methods, new ways of thinking and living, new enterprises, new sectors, new business models and new social models. Increasingly, innovation springs not from individuals thinking and working alone, but through cooperation and collaboration with others to draw on existing knowledge to create new knowledge. The constructs that underpin the competency include adaptability, creativity, curiosity and open-mindedness.
     
    Reconciling tensions and dilemmas
    In a world characterised by inequities, the imperative to reconcile diverse perspectives and interests, in local settings with sometimes global implications, will require young people to become adept at handling tensions, dilemmas and trade-offs, for example, balancing equity and freedom, autonomy and community, innovation and continuity, and efficiency and the democratic process. Striking a balance between competing demands will rarely lead to an either/or choice or even a single solution. Individuals will need to think in a more integrated way that avoids premature conclusions and recognises interconnections. In a world of interdependency and conflict, people will successfully secure their own well-being and that of their families and their communities only by developing the capacity to understand the needs and desires of others.
    To be prepared for the future, individuals have to learn to think and act in a more integrated way,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interconnections and inter-relations between contradictory or incompatible ideas, logics and positions, from both short- and long-term perspectives. In other words, they have to learn to be systems thinkers.
     
    Taking responsibility
    The third transformative competency is a prerequisite of the other two. Dealing with novelty, change, diversity and ambiguity assumes that individuals can think for themselves and work with others. Equally, creativity and problemsolving require the capacity to consider the future consequences of one’s actions, to evaluate risk and reward, and to accept accountability for the products of one’s work. This suggests a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moral and intellectual maturity, with which a person can reflect upon and evaluate his or her actions in light of his or her experiences, and personal and societal goals, what they have been taught and told, and what is right or wrong. Acting ethically implies asking questions related to norms, values, meanings and limits, such as: What should I do? Was I right to do that?
    Where are the limits? Knowing the consequences of what I did, should I have done it? Central to this competency is the concept of self-regulation, which involves self-control, self-efficacy, responsibility, problem solving and adaptability.
    Advances in developmental neuroscience show that a second burst of brain plasticity takes place during adolescence, and that the brain regions and systems that are especially plastic are those implica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selfregulation. Adolescence can now be seen as a time not just of vulnerability but of opportunity for developing a sense of responsibility.